全球专家齐聚香港岭南大学,探讨数字时代高等教育新发展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00:55

(QS高等教育亚太峰会,时长共55秒)

全球专家齐聚香港岭南大学

近日,2023年QS高等教育亚太峰会前会在香港的岭南大学举行,邀请了全球知名大学校长、专家学者们,共同围绕“数字时代的博雅大学的角色”,深入探讨未来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视角。

人工智能加速升级,传统的大学教育教学能跟上吗?学生学习的学科专业会不会面临淘汰风险?怎样适应未来的行业更新迭代和多元就业环境?

数字时代有机遇也有挑战

数字技术的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了众多变化,这已成为全球大学的共识。尤其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横空出世”后,相关话题目前仍是各大学关心的热点焦点。

科学技术正在改变当今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特别是在教学方式和大学治理等方面。”澳门大学副校长许敬文提出,数字时代给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影响,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兴起与普及,促使各传统学科的师生不得不学习使用新技术和新工具。

   南方+ 张冠军 拍摄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校长汤涛说,在他所从事的计算数学研究领域,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节约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同样体现在教学上,比如数学课上讲三维几何,非常抽象,但我们借助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学生加强理解,教学效率更高了。”

“当代大学生属于‘数字原住民’,他们生于互联网时代,是特别懂科技的一代人。”香港中文大学常务副校长陈金樑说,大学生带着深深的数字时代烙印,必然影响他们的学习方式以及大学的教育教学模式。近期,港中大新开设了一门“数字素养和计算思维”必修课,正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

在这方面,今年刚履新岭南大学校长的秦泗钊也有一些新动作——为全校购买ChatGPT3.5版本的许可证、在商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开设“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筹备成立数据科学院等。秦泗钊表示,人工智能和基于数据的创新都在彻底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包括如何阅读、写作、交流等,是大学无法回避、必须迎接的新趋势。

   南方+ 张冠军 拍摄

不过,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陷阱”。

“这并不意味着学习就能变得简单、容易。”在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教授Diana Laurillard看来,即便是“数字原住民”,学习复杂的内容仍然会像以前一样困难,仍然需要学生付出足够的努力,因为数字化工具只是发挥辅助教学和学习的作用,最核心还是人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考。

“互联网上有很多错误信息,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包括在学习过程中的善于比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能力等。”Diana Laurillard说。

数字发展不会取代创造性工作

颇受关注的是,随着技术高速革新、人工智能不断迭代,劳动力市场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催生了一大批新职业,比如人工智能训练师、AI提示词工程师、虚拟设计师等。

“我经常浏览求职网站,发现招聘岗位变化很大,不少传统的工作岗位消失了,新兴职业接连涌现,甚至有时候出现一些我从没听说过的岗位名称。”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副校长Nigel Healey坦言,这对大学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培养具有足够竞争力的人才。

   南方+ 张冠军 拍摄

面对数字时代充满更迭的“职场危机”,大学教育怎么办?

秦泗钊认为,数字时代带来的是一场“智力革命”,人工智能可以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将取代具有重复性的专业技能,但无法取代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50年前,只有摄影师才能拍照片,而今天我们可以用手机随时随地拍照,但这并不意味着前者可以被取代。”秦泗钊说,科技进步之后,很多专业技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但如果要满足高水平的需求,则仍然离不开人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需要受过专业学习、专门训练的人才能完成,启发着大学致力培养人才的方向。

Diana Laurillard也认为,在数字时代,更重要是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学习有效沟通,能够快速融入社会,拥有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解决问题、独立探究的能力。

   南方+ 张冠军 拍摄

“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工作方式,ChatGPT是对已存在的文件进行概率分析和总结,是根据现有信息得到的答案,看起来很有说服力,却不具有创新性和创造力。”Diana Laurillard提及,大学需要做的是探寻塑造全人、培养全能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与思考,让他们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在不同领域之间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转换。

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新趋势

作为香港唯一一所整体推行博雅教育的大学,岭南大学近年来主动拥抱数字化发展,作出不少积极探索。

在秦泗钊看来,博雅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具有两个显著特点:施行全人教育理念,培养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探索专业学习兴趣。应对数字时代,岭南大学将进一步推动文理融合、文理兼修,在交叉学科方面下功夫。

“我对博雅教育的定义,是全人发展和通识教育。”许敬文说,现实社会中,没有任何一个问题可以用单一学科来解决,因此需要广泛地涉猎学习,推动不同的学科进行交叉,培养开阔视野和辩证思维,搭建起全面的知识体系。

对于外界不少人以为“博雅教育就是文科教育”,岭南大学商学院院长冷明明说,这是因为博雅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arts”,其中“arts”一词让不少人产生误解。“博雅教育不是指教育教学的内容,而是一种教育的模式和思维,文理都适用。

近年来,大学纷纷探路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等,学科交叉融合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现象、新趋势。2021年,交叉学科已正式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跨学科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相互排斥的。”陈金樑表示,如今中国越来越多大学重视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在不同学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生专攻‘STEM’等理工学科,也需要学习人文社科课程,我们更强调的是包容性和综合能力”。

   南方+ 张冠军 拍摄

不少专家认为,技术发展归根结底是要为人服务的。因此,即便是理工学科提供关键的技术创新支撑,也需要融入人文学科所塑造的思维和视野。

泰国玛希隆大学国际学院院长Chulathida Chomchia主要从事医学领域研究,对此深有感触。她认为,医生的医术固然重要,但同样离不开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和同理共情。“从某个层面来说,知道什么样的病人得病,比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

“当然,这并不是推崇所有大学都去推行博雅教育,大家实际情况不同,更重要的是如何从中汲取有益的启发,让学生能够创造更好的学习成果,有能力面对快速变化发展、充满挑战性的未来。”陈金樑说。

【文字】南方+记者 姚昱旸 李秀婷

【摄影】南方+记者 张冠军

【剪辑】南方+记者 何志豪

编辑 钟烜新 张志超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