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化科技融合最新态势,2023文化科技蓝皮书在深圳发布

南方+ 记者

11月4日,2023文化科技创新论坛暨第二届深大湾区论坛在深圳举办,论坛开幕式上,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

2023文化科技蓝皮书在深圳发布。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是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发展现状、应用、理论探索及创新实践的研究报告,其主要内容吸收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前沿性理论及最新研究成果,同时集合了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领域的最新成果。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数字与人文的融合已经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融合趋势与应运而生的新经济对当下的经济和文化格局提出了新的诉求与挑战。配合国家文化及经济发展的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科技与人文建设以及数字人文的建设与发展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它们在区域发展中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实践、文化产业观察、数字人文和数字创意产业等方面的研究。

在文化科技融合的总趋势下,本书关注产业、技术、数字人文融合与文化强国的建设实践,配合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切实有效地提出了政策建议和可行性路径。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现状和未来路径进行前瞻、分析与展望,集中探讨文化科技融合的实践基础、产业趋势、技术创新与人文融合等问题。通过对数字文化产业、数字技术与智慧城市、数字人文的应用与建设等几个部分的分析,结合具体的调研报告,跨领域、多角度地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的现状、创新路径和前景展望。

全书主要分为总报告、数字产业篇、技术创新篇、智慧城市篇、数字人文篇、大事记等部分。

总报告综摄年度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总体趋势和发展动态,研究发现2022年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呈现生态数字化、应用智能化、主体交互化和体验场景化四个新特征;数字产业篇对游戏、数字医疗及影视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分析,勾勒其发展脉络及未来走向,提出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和底层逻辑;技术创新篇全面分析并梳理数据确权、文化IP、加密艺术产业、元宇宙的场景应用等技术创新实践的现状及未来走向;智慧城市篇着眼于产业对技术创新和人文融合的应用,爬梳科技人文融合所带来的智慧城市建构及发展新趋势;数字人文篇围绕新时代文化强国及数字融合的主题,关注数字时代的文化强国建设实践。大事记部分针对2023年的年度大事件做系统梳理。

2023文化科技蓝皮书在深圳发布。

2023文化科技蓝皮书在深圳发布。

【延伸阅读】

来看看《文化科技蓝皮书: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提出了哪些新观点吧!

文化科技新业态市场增长韧性特征显著

2022年,我国文化科技新业态营业收入达43860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总营收的36.0%。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显示,2020~2022年我国文化科技新业态营业收入增长速率呈现“先快后慢”趋势,增速有所降缓,但始终保持增长势头,占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总营收的比重不断上升。

蓝皮书指出,文化科技新业态市场增长韧性特征显著。受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际政治纷争等不确定性事件冲击影响,近三年国内外文化市场表现疲软。文化科技新业态因顺应文化数字化、线上化和虚拟化发展潮流而表现出较强市场活力。在文化生产维度,文化数字化提升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早已存在。伴随文化科技融合纵深发展,文化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文化科技新业态为文化市场应对全球性风险事件提供了一定的确定性。在文化消费维度,数字文化商品、数字文化服务和数字文化场景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在可预期的未来文化消费结构将呈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特征。

人工智能驱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进入“智能化”新阶段

蓝皮书指出,人工智能驱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进入“智能化”新阶段。抓住人工智能发展机遇,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化内容生产的紧密结合,推动了智慧型文化科技新业态的出现。ChatGPT即智慧型文化科技新业态的代表,以大型语言模式为技术支撑,是一种具有“对话+创作”能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正深刻作用于我国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带动文化创新发展和文化市场繁荣。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为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提供了强大动能。截至2022年底,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经突破5000亿元,同比增长18%,拥有全球人工智能代表企业4227家,约占代表企业总量的16%。2013年至2022年11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授权量为10.2万项,占全球累计人工智能专利授权总量的41.7%。人工智能产业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持续增强,并为我国文化创新发展由数字化迈向智能化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和产业基础。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下,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智能属性不断强化,文化发展进入智能化创新阶段。

人工智能技术与网络视听的结合

释放出网络视听产业链各环节生产力

蓝皮书指出,人工智能技术与网络视听的结合释放出网络视听产业链各环节生产力。前沿技术、优质内容和新奇创意的融合构成网络视听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网络视听行业,使用AI选角、AI编曲、AI剪辑、AI字幕、AI无障碍播报、智能推荐算法、数字虚拟人等智能技术,能够实现从前期策划、内容创作到线上运营全流程的提质增效,促进网络视听生产模式迭代升级。以2023年河南春节晚会为例,人工智能技术为其内容和形式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比如,在舞蹈《凤舞九霄》中,舞蹈家杨舞和AI角色“瑞儿”实现了“破次元”交互共舞,在器乐舞蹈《祥瑞福元》中使用了AI生成的智能动画特效,实现了视听生产能力和观众视听体验的双重升级。

智能视听延续跨界融合特征,持续发挥“智能视听+”的赋能作用。网络视听产品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能够增强消费者的在场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的体验。以“智能视听+文化旅游”为例,芜湖方特梦幻王国和冶山春秋园等文旅景区将人工智能技术、短视频应用和场景内容融合起来,开发AI文旅视频交互系统,为游客智能生成专属旅行短视频,使游客获得全新的智慧旅游沉浸体验。

未来,伴随智能视听发展走向成熟,智能视听支撑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各领域的能力将不断增强,与生产、生活、生态场景的融合会更加全面,业态也更加多元丰富。因此,智能视听发展应以优质内容为主导,促进视听内容和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蓝皮书还提出“数字出版+人工智能”促进数字出版全流程模式变革,元宇宙时代虚拟文化消费空间发展主要呈现跨界融合范围不断扩大、业态复合升级、场景更加多元、推动灵活就业、促进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消费互融五种态势等观点及相关建议。

南方+记者 孙颖   

通讯员 宗祖盼

编辑 杨溢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