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阳江,举其要者(十二)

史志阳江
+订阅

编者按:

《千年古城——阳江历史探源》一书,以分章的形式对阳江历史进行描述。笔者试着以《历史上的阳江,举其要者》为题,以史为主,附之以论,作一长文,附录于后,供读者参阅。本公众号从10月18日起连载。

十二

民国时期,李萁父子,在阳江留下口碑。中国共产党在阳江地方领导的革命成为时代主题。“十七烈士”气壮山河。日本侵略者在阳江犯下了滔天罪行。战乱、瘟疫、饥荒是民国时期历史印记。阳江城商业,民国时期出现繁荣。阳江围歼战,写进共产党历史。

李萁(1872-1915),辛亥革命志士,字祺礽,阳江县合山里寮村人。1892年出国,在旧金山结识孙中山,先后参加兴中会、同盟会。1910年回国,追随孙中山到香港、广州从事反清革命,曾参加进攻广州督署之役。次年武昌起义爆发,李萁跟随广东都督府警卫军光复阳江,不久功成身退。1915年,李萁奉孙中山之命回广州参与讨伐袁世凯的活动,负责阳江、阳春讨袁工作。11月4日,他返回阳江途中因随行同志的炸弹不慎坠地爆炸致伤而逝。其墓,孙中山亲书墓泮“李祺礽君之墓”,林森书墓门横额“李萁烈士之墓”,朱执信撰写碑文《李祺礽君旧圹志》,以彰先烈。

李萁纪念亭

朱执信撰写碑文《李祺礽君旧圹志》

其子李伯振于1925—1936年间,先后任阳春县、阳江县长,他在剿匪、兴教、城市改造、筑路、防疫、发展经济,多有建树,留下了口碑。

1926年3月初,中国共产党阳江县支部成立,敖昌骙为书记,隶属中共广东区委。在党组织的领导和推动下,阳江工人、农民、青年、学生、妇女运动迅猛发展,革命斗争取得了初步成果。

1927年4月15日,阳江的反动势力发动反革命“清党”,二三十位革命志士相继被捕,敖昌骙、谭作舟、陈必灿、梁济亨、梁本荣、张乐华(病死狱中)、关崇懋、王德符(又名王世昭)、黄贞恒、谭启沃、冯尚廷、敖华日、梁洸亨、吴铎民、陈鸿业、梁泮亨、罗济奇在阳江被捕,1928年在广州英勇就义,被誉为阳江“十七烈士”,书写了气壮山河的历史。陈必灿遗书之:“今儿先天下之忧而忧,且为谋多数人之幸福而死,生不负于有生之时,死能名于已死之后,此则儿虽死实为不死,两大人无子实为有子,幸何如之!”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写照。

陈必灿烈士遗书

在阳江的革命斗争进入低潮时期,阳江籍共产党员许高爵(许高倬)从上海回到阳江,阳江籍共产党员冯宝铭从香港回到阳江,从事革命活动,恢复党的组织。1927年冬,成立中共阳江县委,继续开展革命斗争。此间,国民党反动派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阳江党组织再次遭到破坏。1929年7月,阳江党组织与广东省委失去联系。阳江党组织停止活动。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0月,中共广州外县工委派王传舆(黄文康)到阳江恢复党的组织。1938年7月,中共阳江特别支部成立。11月,中共两阳特别支部成立。两阳党组织恢复。

抗战时期,阳江党组织全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迅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1945年3月,组织武装起义队伍——漠南独立营,成立两阳地方部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第六团。六团狠狠打击国民党顽固势力,积极开展抗击日军的斗争。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反革命活动猖獗,阳江革命斗争进入低潮,仍与国民党阳江当局展开隐蔽的和公开的斗争。

1945年12月,撤销中共两阳工委,分别成立中共阳江县委和中共阳春县委。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阳江的人民武装开展一系列武装斗争,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广东当局在阳江实施的第一、二期“清剿”。1948年6月,由地方部队组建为广东人民解放军广阳支队第六团。1949年2月,漠南独立大队扩编为广东人民解放军广阳支队第八团。1949年4月,建立粤中人民解放军滨海总队恩阳台独立大队。8月,这3支部队正式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各支部队互相配合、英勇作战,将各游击区联成大片解放区,直至阳江市全境解放。

抗战时期,日机经常对两阳实行轰炸。日机入侵两阳总共达171架次,投弹233枚,炸死423人,炸伤155人。

经常袭扰闸坡、东平、上洋、沙扒等沿海地区,出海作业的渔船屡遭劫走、焚烧,渔民惨遭屠杀。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在闸坡烧毁、炸毁、劫走渔船146艘,杀害渔民400多人,烧毁木棚屋六七百间,炸毁房屋10多间。

1938年5月,日军占领南鹏岛。南鹏岛是阳江东南海上的一个小岛,日军强迫岛上居民和从外拉夫开采钨矿。设“慰安所”,强迫妇女为营妓。条件极为恶劣,不少人被残害致死。7年占领期间,日军共杀害群众3500人,掠夺精矿砂7246吨。总价值约290万元。

发动“三三事变”“六六事变”。1941年3月3日(农历二月初六),日军在粤西阳江、水东、电白等各海口登陆。清晨8时,日军千余人由北津港登陆,进犯阳江县。俗称“三三事变”。被害百姓222人,受伤56人。

1945年7月14日(农历六月初六),日军再入侵广湛公路沿线地方及阳江城,至28日,日军才撤离县境。俗称“六六事变”。此次事变造成伤亡188人(死亡133人、受伤46人、失踪9人)。

据调查统计,日军侵略阳江,致两阳伤亡5467人,其中死亡5051人,失踪87人,受伤329人。

战乱、瘟疫、饥荒,为民国时期阳江历史印记。

1917年12月10日始,广州护法军政府军队(南军)与北洋政府(北军)龙济光军队为争夺阳江而战,此役至1918年3月底结束。

此役,阳江城南北两军得失4次,北军共约1.4万人,伤亡5000余人。商店住宅几全被掠,房屋被焚,有劫案700余宗,奸杀妇女案200余宗,戕毙商民50余人。最惨者为那龙、合山、大澳,以及江城一带,“积尸满路,臭气熏天”。

1943年2月,日军占领台山、三埠(开平)等地,大批难民流入阳江。1943年夏天,霍乱菌感染人,阳江霍乱像洪水猛兽般疯狂流行。1943年,阳江春天至夏天7个月未下过一场大雨,稻谷近乎绝收,出现大饥荒。瘟疫、饥荒加大批量外县逃荒者,使1943年的阳江,发生严重的人员死亡事件。渔民便首当其冲。1943年,渔村对岸村,出现全家死光事件。霍乱流行时,江城居民关门闭户,一片死沉,街巷中常闻哭葬之声。不少人倒毙街头。饥荒加病疫,全县死亡人数以万计。

阳江城商业,民国时期出现繁荣。1931年始,李伯振接任县长,几年来,建有骑楼式的路有:南恩路、太傅路、渔洲路、河堤路。这些骑楼式楼房,一幢挨一幢而形成一条街,为阳江的商业繁荣奠定了基础。日本侵略军占领广东沿海城市后,海运和珠江航运线中断,漠阳江运输成为抗战期间后方的一条重要运输线。广西、湖南、粤北等地区的食盐仰赖漠阳江水运供给。小贩把食盐集中在阳江县程村、塘口、平冈等圩场,平冈食盐在漠阳江边装船,程村、塘口的盐雇工肩挑至龙门圩或河口圩装船,再辗转北出西江,转运各地。1943年2月,日军攻掠四邑,从阳江至西江的运输,被迫改用木帆船载运,500余艘船只沿漠阳江北上经春湾圩转肇庆,以达粤北、广西等地。其中有运盐专业船98艘。这为阳江商业繁荣创造条件。当时,商人在阳江城开设的商行有121家,分别经营绸布、酒米、药材、烟丝、五金、木材等各种南北行业,涌现出一批比较出名的商铺。

阳江围歼战是广东战役歼敌最多的一场战斗。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后,国民党军残敌余汉谋部等四万余人欲沿西江向广西逃窜。在二野四兵团截击下,除少部向粤桂边逃窜外,其主力转向阳春、阳江方向撤退,企图经雷州半岛逃往海南岛。

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命令十四军军长李成芳率十三、十四、十五军中的六个师,分三路南下,以日行军一百五十华里的速度追击逃敌。24日下午8时,解放阳江城,同时三路大军把敌军围困在白沙圩与平冈圩一带;25日,对国民党军实施持续压缩包围;26日拂晓,解放军发起总攻,12时,围歼战胜利结束。此役,歼灭国民党军四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残部往海南逃窜的企图,减轻了解放军解放海南岛的压力。

资料来源:《千年古城——阳江历史探源》

作者:陈宝德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