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高州市石鼓镇甘竹村委会官塘村,村口近30亩的连片莲池绿意盎然,荷韵浓浓。荷叶在微风中轻轻摇头,蜻蜓和蝴蝶在莲池里追逐嬉戏。水塘里淡淡的藕香忽近忽远,莲池边上浅灰色的水泥路从村口延伸到家家户户,地面干干净净,村子处处整整齐齐。
这样一片美丽的莲池背后,是一组无动力村级水质净化系统。“农户连肥料钱都省了不少!”高州市石鼓镇甘竹村党委书记张镇宽介绍,这是村中新建起来的生活污水处理项目,通过自然生态的手段让废水变“肥水”。
10月27日,茂名市召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会暨资源化利用模式推广会,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和要求,因地制宜推广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与有效管控利用。会议推广了官塘村的治污经验。
从污水横流到荷韵浓浓,官塘村如何实现美丽蝶变?生活污水怎样一步步变废为宝?我们一起去探寻。
11月3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头版报道。
先行先试
“一村一策”打造示范点
官塘村位于高州市石鼓镇甘竹村委会,村子里有常住人口136人,留守的老人和小孩居多。
“老人家生活习惯、卫生意识相对差一些,以前村子里一些低洼的地方污水横流、藏污纳垢,即使整治后很快又会恢复原样。”村民火叔说,“以前村子里地面就没有干爽过,污水流过的地方到处都是米粒、菜叶等,一不小心就会滑倒,一到夏天就滋生蚊虫。”
“只能定期组织大家集体清洁,清洁完十天半月又恢复原样,反反复复很难做到‘长久美’。”张镇宽坦言,生活污水治理问题曾经让他很头疼。
官塘村的困扰并不是个例,而是不少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从2019年开始,高州便在省、茂名市的统一部署下,分阶段开始对全域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治理。但污水处理设备资金投入大、运营成本高,让不少像官塘这样的小村子“望而却步”。
官塘村位于高州市石鼓镇甘竹村委会,地势平坦,良田连片。钟楚瑶 摄
去年8月,官塘村迎来了转机。
在一次寻常的工作走访中,张镇宽向镇干部与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反映这个难题,并表达村民对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强烈愿望,“没想到我的‘吐槽’很快就有了回音”。
“当时,省政府正在酝酿颁布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是指南中的资源化利用这个方向启迪了我们。”茂名市生态环境局高州分局副局长李兵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要实现全覆盖、可持续的“长久美”,就需要一套低成本、低运维的做法,而资源化利用正是要求因地制宜推进有效管控和利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官塘村的烦恼受到了各级的高度重视。
2022年9月,一支由茂名市生态环境局高州分局工作人员、镇村干部以及工作队成员组成的调研队伍频繁进村,对村中的地势走向、农业产业情况等进行全面摸底。
“坚持‘一村一策’、先行先试,率先打造出一批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点,以点带面迅速推广复制。”李兵说,经过调研后发现官塘村的条件十分适合建设资源化利用的村级污水净化系统。
官塘村生活污水净化系统示意图。
2023年初,一份规划方案出炉。结合村内现有沟渠及管网,新建接驳管网和污水资源化预处理设施,根据村内标高进行设计改造,使污水向末端新建接驳管网汇集,利用管渠系统对生活污水实现应收尽收。
通过预处理设施及自然生态系统,对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供给农作物作养分,进行资源化利用,有效降低污水处理费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生态自净就意味着不需要上设备,建设成本小;无动力就意味着免除后续运营高额电费的烦恼;资源化利用就意味着废水变农业生产的“肥水”。这个方案让张镇宽和村民十分满意,也开启了官塘村治理生活污水的新起点。
因地制宜
莲池变生态治污湿地
“按照地势走向,村子被划分三个区域分别建设集污管网,把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收集到对应的污水池中,在池中进行五级水解酸化和沉淀净化。随后顺着灌溉渠流进莲池,经过果园、稻田的层层自然净化,最后达标汇入鉴江,奔流向海。”2023年夏天,石鼓镇环保办主任郭新喜、张镇宽等镇村干部以及工作队队员进村入户,向大家讲解污水处理工艺,为项目动工建设做好准备。
“不需要村民花钱,建设资金由帮扶工作队的帮扶资金来出。”“全程不需要用电,没有电费。”“不需要征收土地打造人工湿地,莲池就是最好的人工湿地。”……村民的一个个疑惑得到详细解答。
“工艺简单,没有高大上、高科技的东西,大家很快就听懂了,也很认可支持!”郭新喜坦言,这说明资源化利用这样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这也为后续的加快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位于村口的污水收集池。
2023年7月,在经历反复论证后,高州市石鼓镇甘竹村委会官塘村农村生活污水净化项目正式动工建设。各方紧密配合,一边开挖管道一边疏通沟渠,仅用一个月就全面完工。
“施工期短,对村民日常生活、出行影响小,这也是项目得民心的主要原因之一。”张镇宽说。
9月初,这个生活污水净化系统正式上岗。
在官塘村村口,一棵老树下,古朴的黄棕色栏杆围着一处约20平方米的空地,周围种满了花草,俨然一个“小公园”。官塘村这样的“小公园”有3个,埋在地底下的2649米集污管道,把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集中到所在片区的集污池里。
其实,“小公园”的空地下就是生活污水收集池,负责把污水进行五级水解酸化和沉淀净化。此时,生活污水已经摇身一变,成为没有臭味,富含氨氮、总磷等有机物质的“肥水”。
“小公园”外便是一大片绿油油的莲池,仔细看会发现几根粗粗的排水管,把经过净化的水排到莲池里,不仅没有臭味,空气中还飘来淡淡荷香。
经过处理的污水变“肥水”,滋养村中数十亩荷花。张镇宽 摄
数十亩的莲池成了天然湿地,水中的有机成分为莲藕生长提供充足养分,莲池里的生态环境对水质进行自然净化。经过莲池后,水又顺着灌溉沟渠,流向村中的万亩良田。
千禧果种植基地里万绿之中点点红,果农丰产又丰收;连片稻田里麦穗饱满,满目金黄收割忙;农户自家菜地里,瓜果飘香,四季常绿……曾经困扰张镇宽和村民们的生活污水变成了农业生产离不开的宝贵资源。
“官塘村因地制宜,把数十亩莲池作为天然湿地代替人工湿地,不仅让时间成本、资金成本、运维成本都进一步压缩,实现本村资源最大化利用,是非常值得推广的经验。”李兵说,官塘样本的可贵在于,采用因地制宜,分散处理的治理思路,利用村中本来就存在的沟塘系统将污水分散化,生态化、资源化处理,极大节约了用地。
村民认可
“矛盾纠纷都少了”
如今,官塘村的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已经运营了数月,效果如何?能达到预期吗?我们带着疑问再次深入。
“一点臭味都没有,也没有声音。我眼看着荷花长得一天比一天好,说明处理后的水里肥料足。”村民火叔在村口经营着一家小卖部,位于莲池和污水预处理设施旁,他说不仅没有臭味和噪声,就连荷花都长势良好,还吸引不少周边村庄和镇上的群众过来打卡拍照,“买瓶水、买个雪糕什么的,我的生意都好一些了。”
“我种了70亩的圣女果,以前大概要投入70吨的有机肥料,现在预计能节省将近百分之五十。”圣女果种植基地负责人林凯算了一笔经济账,村中的污水净化系统投入使用后,土壤的肥力增加了不少,肥料都用得少了,预计每年能节省两万多元。
官塘村生态良好,白鹭在农田与湿地栖息。梁豪仁 摄
水稻种植户黄均飞也说,灌溉沟渠更顺畅了,水量更大更足,旱季也不用担心农业用水问题。
如今,官塘村内的黑臭水体得到大大改善,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90%以上,预处理设施出水基本可达到资源化灌溉标准。通过生态渠及灌溉设施回用于周边农田,做到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利用化的目的。
眼之所见,官塘村全面硬底化的村道处处清洁干爽,村民们对村容村貌也变得十分爱惜。
“以前洗菜、淘米的水,顺手就往外泼,现在舍不得了。有时候看到邻居这样做,还会互相提醒上两句。”村民王阿婆一边在院子里择菜,一边说:“以前这里湿一片、那里湿一片的现象已经不见了,大家都很自觉。”
“矛盾纠纷都少了。”张镇宽说,以往因为污水横流导致的邻里纠纷时有发生,如今已经没有了。
据悉,这套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农村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建造费用40多万元,后期运维以一年1800元的价格由专业国有企业负责,定期对管道进行疏通。
位于官塘村西面的污水收集池。李兵 摄
“从成本角度看,比如同等处理能力20吨的污水处理设施,一体化设备需要投资超过100万元才能达标排放。资源化无动力处理设施大概只需要30万元,而且后期运维成本更低。”李兵认为,资源化利用的模式十分符合农村实际,便于复制推广,能彻底解决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难题。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目前,高州市根据《茂名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源化利用工作手册》的指引要求,率先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我们坚持以资源化利用为主,因地制宜形成‘纳大厂’‘建小厂’‘不建厂’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优先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的资源化利用方式,努力实现治理成本最优化和治理效果最大化,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成事’。”茂名市生态环境局高州分局局长吕剑贤介绍,高州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对排污量大、距离圩镇近、有较大工业企业等的大村庄纳入污水处理厂处理;针对排污量大,但距离镇域较远的大村庄,实施新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对于像官塘村这样的自然村,坚持走资源化利用路子,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曹江镇林村村也通过资源化利用模式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
据悉,截至目前,高州市完成农污治理的自然村有3731条,完成进度64.08%。其中,2899条自然村采用污水资源化利用治理模式,占比77.7%。石鼓镇上垌村委会屋昌村、深镇镇造贤村委会前进村、宝光街道曹垌村委会新坡村、云潭镇珍珠村委会珍珠村、曹江镇林村村委会下山村……今年,高州纳入2023年十件民生实事的20条自然生活污水建设项目,已于10月底完成硬件设施建设,又一批实现资源化利用的美丽村庄涌现。
数读
●截至目前,高州市完成农污治理的自然村有3731条完成进度64.08%
●其中2899条自然村采用污水资源化利用治理模式占比77.7%
官塘村水质净化工艺流程
●管网—收集池—五级水解酸化—沉淀净化—灌溉回用
微评
尊重现实 实用至上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这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里子”问题。
乡村要全面振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必然要挺向纵深。
过去三年,广东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三农”领域突出短板来抓,开展攻坚行动,成效显著。截至2022年底,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不足20%提升到53.4%。
放眼茂名,截至10月13日,茂名市20905个自然村已有12195个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为58.34%。
经过多年的建设,条件好的村庄大部分已经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如今剩下的才是“硬骨头”。这些村庄大部门呈现小、偏、广的特点,如何才能把这件事关农民群众民生福祉的实事扎扎实实办好?
今年3月,针对人口规模较小且周边拥有丰富消纳土地村庄或聚居片的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省出台了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试行),这是一个专门针对资源化利用出台的指南,为地方指明了方向。
诚然,有动力一体化处理设施的处理工艺更加复杂,处理后的废水标准更高、水质更干净。但如果一味地追求科技感、设备感,导致的结果可能就是花了大价钱的污水处理设备,由于村一级无法承担高昂的运维费用而“晒太阳”。
像官塘这样的村子,农业灌溉用水需求量大,农业生产需要的反而是简单工艺处理后的“肥水”,而不必追求“干净”,资源化利用才是可持续的好路子。
高州优先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的资源化利用方式,是对农村现实的尊重,也是对自然生态的尊重。恰恰也是在这个看似“没啥技术含量”的生活污水净化过程中,农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治污带来的变化,村庄干净了,荷花更美了,果子更红了,稻子更饱满了。这样的切身体会就是一场无形的宣讲教育,生态发展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沁润乡村。
【撰文】邱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