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产检之父”卢煜明:希望未来通过血液检测降低癌症死亡率10%

今日香港地
+订阅

10月30日,作为目前国内社会力量资助基础研究力度最大的公益项目之一,“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揭晓第二期获资助名单,实际入选46名。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共有三位“医师科学家”入选。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委员卢煜明在会上表示,“医师科学家”指的是独立开展医学科学研究的临床医生。他们从临床实践中凝练重要科学问题,通过科学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他对此充满期待,希望临床工作通过科学训练可以成为医学通往科学的桥梁,通过对人类疾病的基础研究,提高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促进人类健康。

研究领域越新,越可能遇到“死胡同”

卢煜明曾于2011年向全球推出具有突破性的“无创性产前诊断”(NIPT)技术,被称为“NIPT之父”。NIPT技术主要用于检测唐氏综合征和其他染色体异常。目前,NIPT技术已应用于90多个国家,为每年超过1000万名孕妇提供标准治疗的无创产前检测。

但在取得突破性成果之前,卢煜明的研究曾进入了长达八年的“死胡同”。

“一些科学家可能做很多年研究也没发现成果,这是很正常的。尤其你做的领域越新,越可能遇到走不通的路。”卢煜明举例,“我自己做无创性产前检查,花费了22年才做出来,中间走的十多条路都是死胡同。虽然走不通,但也让我也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东西,发展了一些新技术。我认为应该用比较正面的心态去看待这件事。”

卢煜明回忆,自己还是医学生的时候,要学习不同科目,其中之一便是妇产科。“孕妇想知道胎儿是不是正常的,当时的主要检查方法就是羊膜穿刺术,但这个检查对胎儿有一定的危险。我在想,有没有可能发展出新的方法,从母亲血液诊断胎儿DNA有没有问题。”

彼时才20岁出头的卢煜明,大胆向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获得实验空间展开研究。卢煜明没想到,就是这个脑海中蹦出的想法,一做就是二十年。

为何能坚持如此之久?“要真的对科学有兴趣。”卢煜明表示,科研不是我的工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有这个想法才能把科学融进生活里。希望年轻人在选择科学的时候,问问自己是不是对科学真的有兴趣。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科学委员会代表答记者问

从产检走向癌症早筛,希望降低癌症死亡率

近年来,卢煜明领导的跨学科研究团队成功将DNA测序技术应用至癌症检测,能非入侵性地找出癌症基因组中多种类型的改变。

2017年,卢煜明的研究团队在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2万名患者的研究,结果证实透过抽血测试可在患者尚未有病征前及早诊断出鼻咽癌,阳性预测值达11%,较一般癌症筛查方法高,且检测成本低于传统的内窥镜检查、MRI等。据了解,他的团队还在继续研究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有关的癌症早期筛查,如宫颈癌和头颈部癌症,正在寻找类似的液体活检方法来分析血浆中的HPV。

“胎儿住在母亲身体里边,这个现象和癌细胞在病人身体里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因此我想到,是否可以通过血液检测诊查出多种不同的癌症。我现在希望,几年后可以发展出用DNA片段做癌症早筛的方法。”

卢煜明表示,今后将集中研究癌症问题。“现在癌症死亡率很高。如果从现在到我退休这些年,可以实现癌症早筛的血液检测技术,把癌症死亡率降低几个百分点,比如10个百分点,这应该是我最好的退休礼物。”

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坦言,受制于目前基因样本无法过境,香港用作研究癌症的基因样本十分有限,希望未来基因样本可以在河套地区的港深科技园区“过河”,让进驻园区的公司作研究用途,加快发展出癌症筛查技术,从而大幅降低癌症的死亡率。

在此次采访中,卢煜明再次表示对河套地区发展的期待。他认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可以在科技发展下成为特区中的特区,相信对两地科研合作有很大的帮助。

南方+记者 段江含

编辑 张梦圆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