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俗语。黄河之水由于泥沙含量极大,较其他江河之水要浑浊得多。黄河在中游流经的土质轻松、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的泥沙,致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所以跳进黄河洗不清,其实是因为黄河的含沙量大。
1
黄河含沙量是大,但是也有清的地方哦~
黄河由青藏高原出发,经宁夏平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干流像个巨大的“几”字形。
黄河上游,除祖厉河外,其余支流泥沙含量均不太高,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水渠又分流出一部分泥沙,所以在进入中游河段时,含沙量的增加有限,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6千克,年输沙量不到2亿吨。
黄河中游,流经侵蚀强烈的晋、陕黄土高原地区,黄土结构疏松,本来就极易流失,中游的支流河网又比较稠密,所以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在河口镇到陕西潼关的黄河转折处这一段干流上,集中汇入了许多泥沙含量很高的支流。山西、陕西两省之间的黄河中游河段,大多穿行于峡谷之中,到山西河津县附近的禹门口始豁然开朗,河水的流势也由急变缓。由于水文状况变化显著,很早人们就把这里称之为龙门。在龙门以上河段,汇有红河、皇甫川、窟野河、三川河、无定河、清涧河、延河等支流,这些河流流经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使黄河干流的泥沙含量急剧增加,于是黄河干流中的含沙量和输沙量都迅速增大。
黄河下游,泥沙主要来自中游地区。
2
黄河水不是现在才变黄的,这个算“历史遗留问题”吗?
关于黄河水的含沙量,素来有“十斗水,七斗沙”的说法,同时也有千年黄河水难清的说法。西周时期,森林面积达56万平方千米,植被覆盖率高达53%。随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迫切需要大量的粮食和柴草,再加上历代帝王的大兴土木和无数次的战争,加剧了对黄土高原的毁林毁草,导致大量的水土流失。沟越冲越多,坡越冲越陡,堞越冲越窄,塬越冲越小,地表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千沟万壑,土地贫瘠。
3
黄河黄原因众多
黄河由清变浊的过程有它固有的内外因。
人口的激增和植被的破坏,固然是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但黄河大部分流经黄土高原,那里分布着深厚疏松的黄土沉积物,较易侵蚀,为黄河提供了大量泥沙来源。
同时黄河流域的雨量集中在夏秋,且多暴雨,一旦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就会造成水土大量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剧增。
加之人为的毁林毁草、开矿修路等因素,加剧了水土流失。黄河每年流失的泥沙量高达16亿吨,大部分黄河的泥沙都流向了大海,剩下的一部分就停留在了黄河的下游,最终泥沙沉积。
(作者:中国水利学会 李贵宝)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