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深圳而言,11月1日有着特殊的含义。
2017年,深圳颁布《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以立法的形式将每年11月1日定为“深圳人才日”。此后,每年“人才日”,深圳市委、市政府都会举办隆重的庆祝、表彰、座谈、慰问等主题活动,共同庆祝专属人才的节日。
事实上,深圳从来都是把对人才的渴求、礼遇、尊重和爱护镌刻在几乎每一个政策设计和每一寸城市肌理中。
今年11月1日,深圳重磅发布《关于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人才引进、培养、开发、使用、服务等方面发力,亮出“不唯地域、不问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不遗余力”的鲜明态度。
细观《意见》,干货充盈,诚意满满。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育才的智慧、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爱才惜才的良策贯穿于《意见》全文,让人读之明了,读之动心。
在波澜壮阔的征途中,在万马奔腾的时代里,深圳向全球人才发出最为纯粹、最为质朴、最为真挚、最为实在的邀约:来到深圳这座圆梦之城,在这里看见中国梦、实现中国梦。
深圳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这里,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充满着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
对于全球各地的人才而言,深圳这座城市是其进行人生择业时一定会考虑在内的城市。
这些年,深圳的人才工作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围绕吸引和服务人才这篇大文章,深圳既有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也有绵密细腻的具体做法。
比如,深圳近些年陆续出台了进一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意见、人才工作条例、促进人才优先发展若干措施及相关配套文件、实施“鹏城孔雀计划”“鹏城英才计划”,搭建起顶层法规文件、综合政策措施、配套实施办法、具体操作规程等位阶高低有序、效力统一协调的四个层次政策法规体系。
又如,深圳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动力。特别是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即对市场作用明显的竞争性领域,建立“创新成果越多、经济贡献越大、奖励补贴越多”的持久激励机制;对政府主导投入为主的非竞争领域,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主体设置特聘岗位,自主评聘高精尖缺人才。
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深圳积极推进外籍人才签证便利化、探索完善外籍高层次人才居留便利,让人才在粤港澳大湾区居留更便利、来去更自由。
在外国人来华工作审批事项上,深圳创造性提出将居留许可和工作许可双证并联办理,即“一套材料、一套表单、一次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将审批时限从最快的两周左右压缩到了7个工作日,大大简化了外国人申请来华居住工作的流程。
同时,深圳还实施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落地了金融、税务等20类境外专业人士备案执业制度,并为37位在深工作的港籍医生认定正高级职称并颁发证书。
目前,深圳各区各部门“一把手”也在不断强化抓人才工作意识,各区积极举办“书记下午茶”等活动,组织顶尖人才探讨科技发展前沿和区域科技创新,尊才爱才惜才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行动自觉。
一系列走在前列的人才“功夫”不断增强深圳的人才集聚效应,让越来越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汇聚鹏城。
目前,深圳全市共有高层次人才2.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过20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超679万人。2022年深圳全市专利授权量达27.58万件,居北上广深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59万件,约占全国总量的22.99%,连续19年全国第一;A股上市公司数量突破400家,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列第三。
11月1日,在第七个“深圳人才日”,备受关注的深圳新一轮人才政策——《关于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称《意见》)主要内容对外发布,亮明深圳加快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坚定决心,释放开放包容、广纳英才的强烈信号,彰显深圳对人才一以贯之的渴求与尊重,更是吹响了面向全球汇聚人才的新一轮集结号。
深圳的人才工作之所以能够一直走在前列,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便是立足实际,与时俱进。
此次发布的《意见》内容从人才引进、培养、开发、使用、服务等五方面着力,最为醒目的是五句话: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问出身培养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不遗余力服务人才。
不唯地域引进人才,就是要摒除地域偏见,放眼全球,拓展国际视野。
《意见》提出,实施顶尖人才汇聚项目、企业人才汇聚项目、创业人才汇聚项目、青年人才汇聚项目、构建海外引才支持体系、优化海外人才寻聘机制等。显示深圳唯才是举,彰显引才大思路、大视野,凸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气魄和格局。
不问出身培养人才,就是要聚焦人才的真才实学和创新成果,以实干实绩来评定人才,既能够打通人才向上晋升的“天花板”,更能够让有才华的人才,找到实现抱负的舞台。要让人才不靠“出身”也可以“出彩”,在深圳营造“只要有真本事就能做成事”的良好环境。
不求所有开发人才,就是要为充分释放人才的潜力潜能创造条件,不用拘泥于是不是“属于”深圳。人才就像水一样,深圳这个蓄水池,需要的是打通跟大江大海的渠道,让更多的水能够流入、流动,推陈出新,永葆活力。
《意见》提出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优化实施杰出人才培养专项,定期遴选若干名具有成长为大师和战略科学家潜力的培养对象;也提出实施人才素质提升项目,贯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和发展路径。同时,明确提出落实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 唯奖项”要求,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就是要深化改革,让人才能够“放开手脚”,让人才的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意见》提出,实施顶尖科学家全权负责制,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对顶尖科学家赋予其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和人才举荐权;探索制定境外人才为深圳市工作认定办法,纳入人才政策服务保障范围;支持保障人才潜心科研;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
不遗余力服务人才,就是要做到全方位、千方百计,就必须“不遗余力”、毫无保留,把深圳的诚意百分之百传递给人才。
《意见》提出,“事业无忧”拓展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举措、“往来无忧”提升人才出入境便利化水平、“安居无忧”构建人才住房多元化保障体系、“生活无忧”打造教育养老医疗配套宜居环境、“申办无忧”完善人才政策福利兑现渠道。体现了深圳构建全方位、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营造人才发展“好环境”的胸怀与承诺。
不唯地域、不问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不遗余力,深圳“五个不”字最为直观的翻译便是:真的爱你!
这份对人才的爱,爱得浓烈,爱得真实,爱得具体。
搭好筑梦台,逐梦人自来。在2022年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全球知名结构生物学家颜宁用了“归去来兮”四个字作为演讲的主题,宣布了自己回国担任深圳医学科学院首任院长的消息。
颜宁在发言中巧用了“梦都”二字形容深圳,火线破圈。
所谓“梦都”,就是让人可以在这里实现梦想,顺利圆梦。
在过去几年里,人和城市双向奔赴的美好故事在深圳不断上演。
为菲尔兹奖获得者埃菲·杰曼诺夫在南方科大创设诺奖级实验室——深圳国际数学中心,南方科大数学学科因此成为深圳本土高校首个“双一流”建设学科。
为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专家沈向洋量身定制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院已累计引进了400多名高精尖缺人才。
巧合的是,沈向洋在深圳遇到了早年就熟识的三位老友:来深创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徐扬生院士、来深创立鹏城实验室的高文院士、来深创办深圳科创学院的李泽湘教授。
沈向洋笑言:“我也是到了深圳后才发现,曾经的老朋友都到这里扎根创业了。”
深圳版“老友记”,一时传为佳话。
深圳有何特殊魅力?人才朋友为何纷至沓来,对深圳投下“信任票”?
问题的答案还是在深圳这座城市本身。
深圳具有国内很多城市没有的光环。这里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之一,在国内已然是标杆城市之一。
与此同时,深圳作为一座充满魅力、活力、动力和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大都市,GDP刚刚越过三万亿大关,近些年来在国际城市版图中的位置更加居中,分量更加重要,其城市能见度和重要性与日俱增。
这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特殊魅力,也是这座城市吸引人才最大的底气所在。
当前,深圳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又迎来了“双改”示范等一系列重大机遇和多重利好。
多重战略红利交会叠加,让深圳被称为是“风口上的城市”。这座城市还在不断地迭代和进化,还在不断地向上发展,还有极具想象力的成长空间。
既是窗口,也是风口。
梦想之都,圆梦之城。
深圳这座凝聚着“闯、创、干”之魂的奋斗之城向世界大声召唤,只要你有梦想、有本事、想干事,在这里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最好的深圳
永远
欢迎最好的你。
南方+记者 崔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