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当前中国出现少子化,但“危中有机”预示巨大生育红利

南方+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学会经济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本世纪末的人口发展战略目标及其必要性、可行性问题”进行研讨。会上专家认为,当前中国出现了严峻的少子化危机,几年内全国少生了大约2000万新生儿,是目前消费、就业不足的重要原因。如果到本世纪末,世界总人口维持在80亿左右的话,中国应该努力达成并维持15亿左右的人口;如果世界人口增长到100亿的话,中国人口应该同比例增长,达到19亿乃至20亿。这些思路有必要成为明确的、国家层面的战略意识。

2022年我国新生人口不足1000万,自1961年以来出现了首次负增长。中国在世界人口的比重由建国之初的25%,下降到现在的不足19%,且仍有继续下降趋势。这种趋势不利于中国的经济社会运行和国际政治地位的提升。站在现在的时点展望本世纪末中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是一个亟须研讨的话题。

会上,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王勇博士发布了新近完成的报告《中国应否设立本世界末20亿的人口发展战略目标?》。王勇认为,站在整个国家和平发展以及“人口规律”——缓慢增长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重,即现在的“不足19%”有必要维持,不宜再降。这意味着,如果到本世纪末,世界总人口维持在80亿左右的话,中国应该努力达成并维持15亿左右的人口;如果世界人口增长到100亿的话,中国人口应该同比例增长,达到19亿乃至20亿。这些思路有必要成为明确的、国家层面的战略意识。

王勇根据自己的调研和分析指出:受新冠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中国出现了严峻的少子化危机,几年内全国少生了大约2000万新生儿,是目前消费、就业不足的重要原因;王勇教授还特别强调,生育是社会运行的基本动力来源,持续的少子化对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但“危中有机”,补齐少子化的短板预示着巨大的生育红利。报告将中国的生育问题分为几个领域来把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都有不同的特征,各领域尤其是城乡之间有着充足的政策空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全国农业现代化最先进的地区,由于较早地放开了“一孩”政策,近年来人口依然自然增长,并没有见到内地农村大面积人去房空的状况。王勇通过在当地调研发现,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不是同一件事,农业现代化的用工会越来越少,但互联互通的乡村以人口发展为中心,完全可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富裕之路,并为城市的持续繁荣提供保障。

“中国广大的农村依旧存在着足够的生育‘弹性’,一些简单的激励措施就会非常有效,比如生个孩子每个月国家给3000元,一直给到18岁,全社会即可释放出可观的消费预期和巨大的投资预期。而这些钱很快即可通过乘数效应转换为税收,进而实现全社会的持续繁荣。”王勇说。

王勇指出,如果社会持续少子化而国家又不干涉,大量财富会化为泡影,经济被迫“缩表”。中国14亿人的消费能力已成为工业强国、数字经济以及“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基石,一旦失去,后果同样难以想象。

“要以‘人口年轻态’迎接未来,只有且完全可以在人口总量缓慢增长的前提下实现这一目标。”王勇说。

南方+记者 段江含

编辑 张梦圆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