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开在东莞中职学校里的清华积极心理课

教育莞家
+订阅

10月27日下午,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讲师胡蓉在东莞市信息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信息学校”),以“伟大青春与智慧父母”为主题,为高一年级1400名新生家长授课并进行现场交流。这也是信息学校挂牌“积极教育实践学校”以来,举办的首次线下交流活动。

胡蓉为新生家长授课。

早在两年前,信息学校就与清华大学开展合作,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资源。就在9月27日,“积极教育实践学校”正式在该校挂牌,信息学校也成为清华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迄今为止在全国唯一一所挂牌的实践学校。这也标志学校开展积极教育有了更加权威的理论支撑。

9月27日,东莞市信息技术学校获清华大学授牌,成为东莞首所正式挂牌“积极教育实践学校”的中职学校。

将清华老师请进来,把清华课程引进来。一所公办中职学校如何把清华积极教育理念转化成常态化,中职学校引进积极心理教育抱持着怎样的教育态度,在校师生能否从中真正受益?信息学校的一些大胆尝试或许能够给出一些启发。

为什么选择积极教育?

“我希望让创新的过程更加可视化,可触可摸可感,不仅让创新意识深入到师生心中,同时还要基于学生专业发展需求,回到学生操作实际中,教学生们如何去创新,教他们探索创新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让他们掌握创新的基础思维方法。”信息学校党总支书记关锦文在两年前受访时曾告诉记者。

正是这种对一件事情的钻研劲,关锦文还完成了整套TRIZ创新方法论体系的学习,现在他还在给学生上创新方法实操的课程。从创新思维方法到积极心理,关锦文把这股钻研劲完全复制过来。

“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不能完全照搬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关锦文认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心理问题的诊断和矫正,还不能从根本上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出现,发展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

积极心理,预防为本。沿着这个思路顺藤摸瓜,和当初研究、引进和亲授“创新发明”课程的思路和干劲一样,关锦文这次又沉浸式投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资源寻找中,他同样认为对于学校而言,要找出可持续、可实操以及可量化的方式,来让师生参与进来最为关键。

从2021年开始,信息学校开始与清华大学开展合作,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资源,就在今年7月8日举行第六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的“积极职业教育”分论坛上,信息学校还受邀作为中职学校代表,分享学校在积极心理学上的实践经验。会上,关锦文以《积极心理在中职的实践》为题,介绍学校举措与成效。

这次选择信息学校作为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在国内挂牌“积极教育实践学校”的首所中职学校,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鹏也挺有感慨:“研究中心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并不是积极教育生根落地的核心,我们是服务员、协助者。”他认为这不仅会给中职学生带来了切实的帮助,也将为中职积极心理教育的深入探索积攒大量的科学研究数据,同时树立了一面旗帜,他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就在今年,张鹏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资助下,深入访谈了二十几所中职学校的孩子,“对于中职学生首先就是修复自信、重燃希望的过程,这也是积极心理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他告诉记者,人跟发动机最大的区别是,发动机给油、给电就行,但人是要给希望的。“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职孩子在各方面能力上,并不是弱于那些上了普通高中的孩子,而是没有好的环境支持、没有好的家庭氛围、没有好的社会支持,这是导致阶段性的‘失败’和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

“积极心理教育的支柱和基石就是人的品格优势,这正是中职孩子需要发现的,通过对自身客观认识,深入探索,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认识,这也是中职教育的聚焦点。”张鹏认为。

清华大学积极教育项目是采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开发的积极教育内容体系,以“6+2”形式组成,其中包括:积极教育六大模块,1套积极品质的养成和1套身心调节方法。六大模块为: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意义、积极投入和积极成就。每一个模块都着重不同能力的培养。每学期专注一个模块,三年全部完成。

如今,信息学校与清华深度合作,正式挂牌“积极教育实践学校”的中职学校,这意味着学校在探索如何发掘和培养中职学生性格优势,从而赋能中职学生学会长久幸福能力上,有了更权威和更长效的平台资源助力。

如何让中职学校真正受益?

“我们要将积极心理渗透进学校各个方面,形成一个生态,为打造东莞品质教育贡献学校的力量。”关锦文说。

任何教育理念落地到学校都需要扎扎实实的可执行路径,就像学校推进“创新发明”,也是具体到方法、课程和量化评价,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和运用“创新发明”的规律。那么,如何让积极心理教育渗透到教育环节,形成闭环生态?学校想到的是,一定要让每一位孩子受益,让学生在校三年能够养成积极心理建设的习惯,并且为他们以后幸福人生种下一枚种子——培养应对各种人生场景都尽量能够调动积极正面思考的能力。

登陆信息学校在学校HDR大数据中职学生“五育并举”平台,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数据”栏目,栏目里设计了“每日一好事”“每月一分享”“每学期一总结”“每学年一评比”“三年一档案袋”等信息。

学校HDR魔方大数据分析系统。

其中,“每日一好事”特别引人注目。“从积极心理学看,一般一个正面的体验持续21天,人的精神面貌都会发生很大的改观。”关锦文告诉记者,“我们希望学生通过这种坚持,驱动自身去发现身边的善意并付诸行动,让自己形成积极的心流。”

“这是一件有用且有趣的事情,我和身边的同学都愿意写。”谈起“每日一好事”的习惯,22级会计事务2班龚晓露最大的感受就是心态变得更积极正向,她说,“每天写正能量、开心的事情,会在无形中影响自己的心态,自己也会变得更开心。如果总是想一些不好的事情,心态也会受影响,导致整天闷闷不乐。”

21级网络技术2班叶丰旗也有同样的体会,他认为每天记录好事可以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并记录下来,会加深自己的印象,明天也会想起这件事情,这样一直延续下去,整个人会充满正能量。”

而22级工艺美术2班华珈莹会积极地行动,不断创造积极的体验。“自从开始记录每天的三件好事,我和同学们更积极地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会主动拾起校园里的垃圾、用零花钱买食物喂流浪猫、用废弃的材料为流浪猫搭建猫窝等。”

看似很小的尝试,“每日一好事”却成为积极心理教育从抽象转化成具体的重要切入点,让全校师生能够通过有形地记录,参与进来并付诸具体的行动。正是通过这样量化设计,信息学校将学生积极心理的关键行为认知固化、留痕,并且整合评价,归纳成学生三年个性化的成长档案。

登录平台,学生可以上传并查看自己每日所做的好事,对学生在校期间的积极心理实践情况进行量化、可视化管理。老师可按阶段查看学生或班级的完成情况,亦可根据平台统计数据进行“标兵”评比。同时,学校还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将每日一好事、评优情况、周度月度总结等资料纳入其中,形成一份真实、客观的成长报告单,让学生在回首三年中职生活时“有迹可循”,引导学生自主成长,帮助学生在一件件小事中建立自信、获得成就感,以饱满的热情和信心迎接未来的挑战。

在学校教学楼一楼,一个500平方米“积极心理体验中心”成为学生们真正的心灵港湾,这里有4位专职心理老师、2位社工,以及34位学生志愿者。和其他学校心灵驿站不同的是,这个“积极心理体验中心”鲜明的表达光从名字上就能给大家一种非常正向的暗示。

学生在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心灵驿站”交流。

积极心理体验中心接待室智能机器人“小雪”。

中心配备多台智能宣泄系统供学生使用。

体验中心负责人宋晓红告诉记者,中心以特色积极心理活动为主要内容,包括积极心理课程、积极心理班会、积极班级团辅、积极心理活动、周末成长营五大板块。其中,积极课程每周开展一节;积极心理班会每月开展1-2次;积极班级团辅、积极心理活动、周末成长营等三大板块每个学期共约开展30场次活动。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学校安排班级轮流体验,通过学校引导、学生亲身感受、朋辈的帮助,让积极心理体验中心真正地被使用起来。

宋晓红表示,目前来中心寻求帮助的学生很多,老师和同学们也不会对前来咨询的学生产生任何偏见。除学生个人的心理诉求外,中心还为家庭教育问题提供沟通和解决的场所,通过约谈家长、接待家访,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解开亲子之间的误会,充当亲子关系的“润滑剂”。

“心理教育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学校的各位专职教师、社工、班主任、科任老师都一直在坚持。”宋晓红坦言,“可能哪位老师的某一句话就会改变学生,所以我们秉持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重复教育,多次教育,静待花开。”

除老师、社工外,中心还招募了34位学生志愿者。平时同学们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可以和志愿者说,他们作为朋辈去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很多志愿者是班上的心理委员,他们每周都通过记录表来记录自己完成的工作,遇到处理不了的情况也会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是中心开展积极心理教育的‘探照灯’。”宋晓红说。

更有一部分志愿者是之前来中心寻求过帮助的学生,因为自己的问题在中心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对这种方式感到认可,便留下来帮助其他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提升自己,不少志愿者表示对自己能担任这个角色感到很自豪。

一方面是可触摸的制度管理、课程建设和师资培训,另一方面是可量化的评价体系,同时还有老师、社工、学生志愿者、班级等多维度多情景的融合发力,顶层设计和网格管理相结合,一个可触、可感的积极教育生态正在信息学校形成。

家庭积极教育如何引向远方?

今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积极教育目前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如何,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哪些掣肘,在中职学校开展积极心理教育有着怎样的发展前景,家庭积极教育如何引向远方?

张鹏也表示,“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局和家长增加了对积极心理教育的关注。我们作为高校和研究者,在努力输出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科学验证,一线的老师也总结出了非常多高效、接地气的做法。”目前的经验和证据都表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教育理念能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能促进学业成就的发展。

“由于我们的角色定位和精力所限,积极心理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大面积的实践,目前主要是在做一些试点。我们期待能以点带面,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并投入进来。”

张鹏表示,在实际推进工作中,有一个重要的困难,就是学生、家长和学校都对学业成绩有要求,这是一个刚需,而过重的学业压力是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积极心理教育恰恰是可以兼顾二者的,但问题是心理和学业成就的改善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我们的部分家长和学校没有充足的耐心。

张鹏认为,尤其是学业成就的改善大多是滞后于心理改善,我们的工作是先把孩子从负面甚至病态的状态调整到健康、积极的状态,然后逐步地再作用于学业成就的提高。但部分学校和家长想一两个月,甚至一两周就看到效果,我们着实有心无力。这跟整个社会比较快的节奏也有关系,但育人工作急不得,很多孩子的问题也是出在一个急字上。

“我们期待全社会,尤其是家长可以多一点耐心,多一些等待,多一分宽容,给积极教育、给孩子时间。”张鹏说。

“积极教育底层的积极心理学是一个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和群体的心理教育体系。”胡蓉表示,对中职学校来说,和积极教育的应用结合是一场“及时雨”。

胡蓉为家长授课。

胡蓉认为,从学校角度看,中职学校将积极教育的六大模块内容和校园文化进行渗透后,有助于让老师及同学通过长期的影响,建立起良好的心理成长生态环境,从现有资源出发,重新定位自己,从而产生进一步的突破和成长;从家庭角度看,随着积极心理学在大众中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学习和实践积极教育,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广大家长能更加积极地看待孩子产生的各种问题,从而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

胡蓉表示,积极教育6大模块之一的积极情绪,能让家长明白为何自己看孩子总是只能看到问题、看不到优点,其中底层的科学原理是人类进化的基因中自带了负面偏差;通过学习积极情绪,能让家长懂得在与孩子沟通解决问题时要先处理情绪问题再解决其他问题。此外,学习积极关系,能让家长懂得夫妻恩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良好的夫妻关系会对孩子产生正向的影响力;学习积极自我,家长能明白如何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成长,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学习积极投入,能让家长懂得如何引导孩子去寻找自己擅长并热衷的事情。

“每个家庭通过学习和实践,都可以实现的积极蜕变,希望家长能带着孩子遇到更好的自己,体会更丰盈的人生。”胡蓉说。

在自家学校也可以上清华老师亲授的家长课,家长们都分外珍惜这次机会。“一直以来我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平时会在网上看视频课,学习心理教育的相关知识,在生活中我也经常引导孩子要保持乐观、阳光的心态,鼓励他积极帮助他人。”23级会计专业学生家长连女士告诉记者,“非常高兴学校能举办这样的培训活动,并且邀请到积极心理教育领域的权威讲师来为家长们授课,这是大部分家长平时接触不到的资源,这次通过学校能拥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让家长们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截至今年7月,信息学校共开展68个培训课程或活动,累计达到83988人次,其中本校教师培训2427人次,学生培训73628人次,家长7783人次。实施积极心理教育后,2022年学校心理测评心理危机学生数量明显降低。

学校教师参加积极教育培训。

学校组织家长进行积极教育相关培训。

目前信息学校正在就中职积极教育编著专门教材,预计明年上半年正式出版,届时这也是国内首部针对中职学生积极心理教育的教材。

【统筹】王慧 黄婷

【撰文】王慧 黎晗

【设计】袁永平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 李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