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以来,依托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项目对接平台,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纷纷来到吴川市各乡村,聚焦镇村产业发展、科技攻关、特色产业、文化创意等领域,发掘实际需求。
经共青团吴川市委员会、镇(街道)团(工)委、高校团队三方沟通确认,截至目前,已有9所高校在吴川市成功结对项目13个,150多名突击队成员充分发挥高校团队的专业能力和青年创意优势,通过技术交流指导、优化营销策略、新媒体平台推广等形式,深入开展特色农产品推广、技术科普、走近非遗文化等活动,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走进乡村、认识乡村。
创意菜+直播
推广当地特色农产品
“沙姜的味道比较特别且浓烈,对口味敏感的人而言,食用姜制品可能会带来不适感。因此,如何通过原材料搭配冲淡沙姜的味道,这点很重要。”今年7月,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餐饮旅游学院“我的实验室在乡村”恪之竹探之竹实践队(下称“恪之竹探之竹实践队”)走进吴川市塘㙍镇,在东村村委会的沙姜种植地,他们详细了解了沙姜的生长特性、独特风味等。
恪之竹探之竹实践队于2022年建立,今年5月,在学校的号召下,他们通过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项目对接平台寻找一个对接项目。经过搜寻,他们找到了塘㙍镇的沙姜项目。“沙姜作为主角是个比较有挑战性的原料,同时,该项目提出了创新菜品的需求,这与学院的专业非常匹配,于是我们便根据当地需求撰写初步活动方案提交,并完成结对。”恪之竹探之竹实践队队长张嘉儀介绍。
塘㙍镇位于吴川市西部,气候温和宜人,雨水充沛,土壤沙化且含丰富有机质,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沙姜生长,这里所产的沙姜肉厚、色鲜、味美,具有开胃消食、理气止痛的功效。较之其他姜类,沙姜风味独特,为创新沙姜创意菜,恪之竹探之竹实践队进行了头脑风暴。
沙姜。受访者供图
“为顺利开展实践活动,前往塘㙍镇前,依托本专业的烹饪和面点技能,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针对沙姜展开讨论并制定了创新菜谱。计划从中餐和面点着手,定制了沙姜焗鲈鱼、沙姜白切猪手、沙姜鸡翅煲、沙姜猪肚、沙姜鸡汁面、沙姜叉烧包、沙姜发糕、沙姜夏巴塔等十余道沙姜创意菜。”张嘉儀介绍,由于沙姜作为主材料去烹饪和制作面点于团队的众人而言都是一次创新尝试和挑战,为更好掌握材料、佐料的配比等,在菜谱制定后,该团队便在实训室进行反复操作和实验,做到心中有数。
7月12日,恪之竹探之竹实践队在塘㙍镇东村村委会塘回村制作沙姜创意菜,同时,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沙姜、认识沙姜,该团队还结合网络平台开展直播,进一步推广沙姜。
“第一次直播其实遇到很多问题,如网络不好、制作地点分散等,经过慢慢的调试和磨合,后面的几场直播都愈发熟练。”张嘉儀介绍,考虑到部分创意菜的制作耗时较长,他们便选择部分制作时间适中的创意菜进行直播,其余的则采取成品展示的方式。
恪之竹探之竹实践队队员正在制作沙姜特色面点。受访者供图
“在我们的观众中,有许多学院的学生,大家也是餐饮专业,都纷纷反馈创意菜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张嘉儀透露,本次沙姜创意菜活动累计开展直播4次,观众总数2865人,点赞总量48.3万次。
一直以来,塘㙍镇存在沙姜创新难、推广难等问题,本次通过恪之竹探之竹实践队的推广和创新,让更多人认识沙姜,也在沙姜创意菜上有更多的想法,有效推进当地沙姜产业的发展。
此外,在实践过程中,恪之竹探之竹实践队还了解到,近年来,塘㙍镇牢牢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该镇不仅有沙姜特色产业,还有种植有牛奶水果玉米及高油酸花生。
“在塘㙍镇东村驻村第一书记苏家立的带领下,我们到了牛奶水果玉米及高油酸花生的种植基地——塘㙍七彩乐业基地。经过一番了解,觉得这两种农产品非常有特色,便产生了直播推广想法。通过与基地负责人沟通,确定了直播方案。”张嘉儀介绍,为了更详细介绍两种农产品,他们邀请了基地负责人出镜,通过问答的形式解答观众的疑惑,进一步推广牛奶水果玉米及高油酸花生。
理论知识+实操
科普活动进乡村进校园
“如果用农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喷洒的效果和效率怎么样?”“这些农用机器难不难操作?”6月29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科普惠农实践团(下称“科普惠农实践团”)到覃巴镇开展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技术应用乡村振兴科普活动,活动现场,智慧农业无人机的演示吸引了不少农户前往咨询。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晓颖介绍,为积极响应团省委关于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工作,科技赋能助力乡村振兴,该学院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发挥专业作用,组织学生到乡村振兴一线开展科普实践活动。“我们机电工程学院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新能源汽车五个专业,本次实践活动主要由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这两个专业的学生组成,希望借助专业的力量,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能为当地科普一些科技知识,提高大家对现代农业的认识。”
为深入了解当地乡村,科普惠农实践团进行走访调研,了解当地所用的农用设备和生产模式。“当地有散户也有农场,农场的负责人趋于年轻化,大部分的农场也有使用农用机器,实现自动灌溉、自动耕地、自动喷药等。”陈晓颖说。
科普惠农实践团了解番薯种植基地耕地作业情况。受访者供图
“智慧农业是什么?”“数字农业是什么?”“如何实现远程监控?”“现代化智能农机有哪些?”科普活动现场布置了10块展板介绍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另一边,在宽阔的广场上,科普惠农实践团准备了20台筷子无人机,组织当地中小学生开展无人机搭建和实操比赛。
“多台无人机同时工作时,要注意无人机所处的频段,如果同时有两台或以上无人机处于同一频段时,极易引起通信干扰,从而导致无人机的飞行轨迹混乱,甚至产生坠毁碰撞事故。”只见现场布置了一个个呼啦圈竖立着,在科普惠农实践团团员与当地学生的共同操作下,一架又一架无人机顺利按照预定轨迹飞行,引来现场观众的欢呼声。
此外,现场还指导学生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太阳黑子运动,开展智慧农业无人机演示和无人机方队表演等。先进的设备和一系列精彩的表演让观众连连赞叹,现场掌声不断。
除了农业知识和无人机操作科普外,科普惠农实践团还走进覃巴镇各中小学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
科普惠农实践团指导学生操作仿生机器人。受访者供图
“进校园的科普活动主要通过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实践团会介绍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的概念与作用、现代化智能农机分类、农产品溯源办法、远程诊断操作等知识。然后实操展示蜘蛛机器人和蛇形机器人,这些都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学生平常课堂中会用到的。”陈晓颖介绍,仿生机器人的独特性引起不少学生的兴趣,大家跃跃欲试,纷纷在科普惠农实践团的指导下尝试操作,兴趣满满。
据陈晓颖介绍,一直以来,该高校经常到各地中小学开展科普活动,本次借助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项目对接平台结对覃巴镇开展实践活动,希望能够提升学院学生对乡村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大家服务乡村的动力,鼓励学生到乡村的广阔天地施展才华、锻炼自己。同时,服务当地的农业工作者,进一步有效激发青少年科技兴农兴趣,在青少年心中播下建设现代农业的种子。
共青团覃巴镇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团覃巴镇委将继续用好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项目对接平台,继续拓宽活动的广度和科普的深度,让科技深入乡村,走近群众,进一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以科技兴农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文化节+调研
近距离了解飘色非遗文化
“我们到吴川市梅菉街道梅岭社区考察调研,通过采访吴川飘色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详细了解飘色的历史起源、发展情况等。其间,刚好梅岭社区的飘色团队受邀到麻章区仙桥村展演,我们也因此把吴川飘色的全程看了一遍,包括化妆、上架子、展演等。”广东海洋大学海洋工程与能源学院团委书记何宇宁说。
今年8月,何宇宁带领10名学生组成海能实践小分队到梅菉街道开展为期7天的吴川飘色考察调研,通过短期的持续跟踪,走近吴川飘色,认识吴川飘色。
谈及选择该调研主题的原因,何宇宁提到两点。一是广东海洋大学坐落于湛江,学校大学生作为湛江青年的一分子,有责任有义务了解和熟悉湛江的本土文化。同时,作为一所高校,肩负服务社会的职能,通过聚集青年力量,有助于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吴川飘色是湛江的特色非遗文化,应该让文化走进湛江青年的内心,被更多湛江学子所认识。”
海能实践小分队调研吴川飘色。受访者供图
为做好调研考察工作,在前往吴川前,海能实践小分队便通过中国知网、吴川县志等平台和文献了解吴川飘色,制定了吴川飘色调研方案。同时,为了解吴川飘色情况,该小分队还以不同年龄段区分,设计了调研问卷,通过线上线下发放。“经问卷结果分析,调研人群的年龄可分为‘60前’、‘60’至‘80’以及‘80后’,而‘80’是个非常明显的分界线。”何宇宁介绍,根据问卷结果,在“80前”的人群中,有32%的人参与过飘色;而“80后”的人群则更多停留在观众的身份,参与飘色的不足10%。“通过数据可发现,目前撑起吴川飘色事业的主要为三四十岁的人群。”
据了解,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除了了解吴川飘色,海能实践小分队还携带了许多专业的拍摄和录制设备前往吴川。
“我们计划从历史起源、传承发展、未来思考、当前困境、青年责任这5个主题制作一个关于吴川飘色的微纪录片,进一步反映吴川飘色当前的发展状况、面临问题等,从青少年的角度出发,希望能够引起更多青少年对吴川飘色的关注。”何宇宁说。
除广东海洋大学外,今年7月,黄坡镇人民政府联合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星火燃梦实践队(下称“星火燃梦实践队”)举办黄坡镇2023年首届飘色文化节,与广大群众一同深入探寻黄坡飘色文化。
飘色文化节现场。受访者供图
文化节现场设置了非遗展览、随手拍、非遗表演、趣味游戏等活动内容,通过静态展示、动态展演、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传播方式,让群众深入了解和体验黄坡飘色文化。“通过近距离观看飘色从布置到展演的全过程,深入了解飘色文化,真的很过瘾。”一名观众说。
此外,活动现场还展出了星火燃梦实践队设计打造的飘色非遗文创系列产品,这些系列产品不仅饱含传统文化底蕴,还结合了现代生活元素,通过非遗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让广大观众可观、可赏、可品,共同感受飘色非遗文化的特别。
“我们了解到黄坡本地有非常特色的飘色文化,为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个文化,团队小伙伴便一起开展了以飘色为主题的墙绘活动,后期为了扩大宣传,还举办了黄坡镇2023年首届‘非遗·青传承’飘色文化节。”星火燃梦实践队队员黄佳榕提到,考虑到以单一方式或途径宣传文化的效果较为一般,于是他们在墙绘时还进行了线上直播。在文化节当天,现场也设置了表演展示区、趣味游戏等环节,从而吸引更多观众参与。
声音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科普惠农实践团团长陈志豪:
用科技照亮乡村孩子求知路
“虽然我也是个农村小孩,但后来的求学都在城市,对当今乡村的发展不太了解,所以想去看看,拓展见识。”陈志豪是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科普惠农实践团的团长,今年6月,他与团队成员一同到覃巴镇开展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技术应用乡村振兴科普活动。
即将要前往新的地点,开拓新的场景,这让陈志豪非常激动和期待。“我非常好奇如今的乡村面貌,也很想看看其他乡村和我的家乡有什么不同。”陈志豪表示,除了激动期待外,身为实践团的团长,他还有点忐忑。
“我担心自己能否带好团队,在当地是否会语言不通,如果遇到突发情况该如何解决等,为此,我做了很多预案。”陈志豪介绍,本次活动设置了无人机比赛,在刚拿到无人机后,他便组织大家动手操作,提前熟悉。同时,他们还将携带蛇形机器人和蜘蛛机器人到现场开展科普。“由于这两款机器人涉及编程和手机远程操控,所以我便提前给团员们进行培训,让大家有所了解。”
据了解,虽然准备了预案,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实践团还是遇到了一些小情况。“在无人机实操比赛时,遥控器出现了串频情况,我们便将遥控器锁频,再逐一配对。”陈志豪介绍,考虑到无人机的装置比较简单,如果操作失误,机器的螺旋桨可能会出现失控情况,为保障学生安全,防患于未然,便安排团员与学生一对一指导和操作,保障比赛顺利安全进行。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陈志豪也有所收获。“现场有天文老师带了天文望远镜,可用于观察太阳黑子运动,这是我从未体验和接触过的,感觉很新奇。”陈志豪说,除此之外,还有个小学生让他印象深刻。“当时刚在小学完成科普和实操演示,在楼下等老师时,有个学生跑来说我们讲得很好,还说要请我们吃东西,突然有种被肯定的感觉,就很开心。”
回忆起在覃巴镇的实践活动,陈志豪说:“如今,乡村的发展越来越好,本以为大家会语言不通,村民可能还住着瓦房和泥土房,没想到当地的普通话普及率非常高,而且村中基本是砖瓦房,还有小花园,村庄面貌非常好。”
【撰文】陈玮琪 通讯员 杨和明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