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丢下战友的习惯”:走进“生死在一起连”

南方防务智库
+订阅

“战争年代,战友们一起冲上战场,他们敢把后背交给我,我也愿意为他们挡子弹,这就是‘生死在一起’精神”。

二连为每名新兵制作《知兵录》,包含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及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内容。

“装甲车从停车到发射摧毁目标再到车辆行进,只有六到八秒的时间。”


南方周末记者 王航 王瑭琳

责任编辑 | 姚忆江

第74集团军某旅“生死在一起连”组织攻防演练。张永进/摄

第74集团军某旅“生死在一起连”组织攻防演练。张永进/摄

9月的粤北,雨后湿热的空气让人透不过气。

伴随着发动机的阵阵轰鸣,无人侦察、火力突袭、冲击突破……按照连队的“迂回包抄”战法,二连迅速拿下多个方向的火力点,完成夺控任务。

这是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二连正在进行攻防演练。近些年来,该连官兵先后多次参加各型攻防战演练以及比武演习,练兵足迹遍布南海之滨、岭南丛林、大漠深处和高原戈壁。

诞生于抗战烽火、成长在战火硝烟中的二连,有着“生死在一起连”的称号,和“团结在一起、成长在一起、战斗在一起、生死在一起”的优良传统。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连队历经3次改革移防,却始终传承“生死在一起”精神,奋力把连队锻造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生死在一起连”

战士邬善杰不会忘记,连长张培金背着他在高原比武场上奔跑的场景。

2022年7月,云南暑热难耐。那时,“善战尖兵”比武正在火热比拼中:十公里奔袭、掩体构筑、侦察、投弹……比武项目繁多,且十分耗体力。

起先,张培金带领连队六名战士参与比武,一直遥遥领先。然而,在最后一个武装三公里奔袭项目中,邬善杰突然腿部抽筋,跌倒在地。

按照规定,此次项目允许有一名队员掉队,不影响总体考核结果。疼痛难忍的邬善杰请求连长将他放下,不要影响最后的成绩。

连续参与多个科目考核的张培金,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体力也已经接近极限。看着跌倒在地的邬善杰,他咬了咬牙,还是说了一句,“‘生死在一起连’没有丢下战友的习惯。”

话音刚落,张培金背起邬善杰,向终点冲刺。

在最后一公里的漫长路程中,张培金背累了,其他战友就接过来轮流背,直至终点,他们才把邬善杰放下。本来可以拿到更好成绩的二连,最终只获得了第四名。

“遗憾当然会有。”张培金向南方周末记者坦言,“但与成绩相比,战友们肩并肩,冲向终点才更重要。”

不抛弃任何一名队友,是二连从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传承下来的光荣传统。

在二连的荣誉室内,一座以担架的故事为创作原型的雕塑,无声讲述着连队名字的由来,也诠释着“生死在一起”的精神内涵。

1946年6月,连队奉命掩护主力部队撤退,战士朱吉财腿部中弹受伤。由于天气炎热、缺医少药,他的伤口感染溃烂,不能行走。为了不拖累连队,朱吉财主动让战友把他放下继续行军。但面对围追堵截的敌人,战友们不愿把他留下,还用树枝和藤蔓制成简易担架,扛着红旗抬着他边行军、边战斗。

在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全连与数十倍之敌周旋八十余天,没有一个战士掉队,顺利完成任务,战后被上级授予“生死在一起”荣誉称号。

七十余年来,该连先后参加过本溪保卫战、塔山阻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战役战斗120余次。进入新时代,又先后完成整建制调整移防、跨区基地化演习等重大任务。

连队北战南征,番号几经调整,驻地也不断更换,但“生死在一起”的光荣传统始终未变。

“战争年代,战友们一起冲上战场,他们敢把后背交给我,我也愿意为他们挡子弹,这就是‘生死在一起’精神。”从军11年,自光勇对连队精神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说,在和平年代,这种精神更多体现在日常训练、生活的点滴上。

他举例,训练场上,战友身体不舒服,就帮他扛枪;演习中,任务艰巨,就协同完成。“这就好比一场球赛,仅靠个人单打独斗赢不了比赛”。

“生死在一起连”官兵重温连史战斗故事。 张永进/摄

“生死在一起连”官兵重温连史战斗故事。 张永进/摄

“和兄弟一起加练”

“在二连的这五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兄弟情,也让我把部队当成了第二个家。”藏族小伙泽仁扎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很难想象,刚来部队时他连普通话都说不好,“也不想跟别人聊天”。

2018年9月,泽仁扎西从四川甘孜入伍。从雪域高原到东南沿海,来到新环境的泽仁扎西明显感觉水土不服。

担心别人听不懂自己讲话,又不想与家人倾诉惹他们担心,本就内向敏感的泽仁扎西越发孤僻和烦闷。休息时,他总是一个人跑到篮球场上打球,当有别的战友过来打球,他就主动退出,把场地让给别人。

当泽仁扎西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时,战友来了。

同年兵罗江来自广西,他细心觉察到泽仁扎西的情绪,就以自己普通话也不标准,但依然“社牛”的例子,鼓励着泽仁扎西。从那时候起,热情的罗江每天带着泽仁扎西主动和战友聊天,帮助他积极融入集体生活。

而连队也专门打开“一扇窗”。

“每当在学习中遇到不认识的汉字,战友们都会细心地给我讲解。”泽仁扎西说,连长也鼓励他要勇敢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

2022年,在二连组织的科目演示活动中,泽仁扎西给连队上了一堂分享课,自信的举止赢得台下阵阵掌声,“当时有一种很大的满足感”。

目前,二连有藏、壮、黎、仫佬等族的十几名少数民族士兵。他们有些是第一次走出家乡,有些是刚毕业的高校学生,性格和身体素质各不相同。

如何让他们在连里感受到家的温暖,连队有自己的“独门秘籍”。

二连为每名新兵制作《知兵录》,包含身体状况、家庭情况及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内容。“日常生活中,连队干部骨干会主动找新兵谈心,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指导员王高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训练过程中,班长也会手把手教,让他们尽快融入连队。

2022年刚来二连时,仫佬族战士覃国幸还没来得及熟悉连队,现实就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他是211院校毕业研究生,父母朋友眼中的“天之骄子”,但在高手如云的二连,他的业务能力常常只能垫底。

覃国幸感到挫败,经常在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战友王磊看到覃国幸这样,决定帮忙。王磊是各项能力素质扎实突出的“老兵”,他主动担任起小教员的角色,拉着覃国幸一同训练,手把手教技能操作。

如今,覃国幸和王磊互相结为“对子”。

在日常训练中,王磊带着覃国幸加强体能训练,覃国幸则在理论学习上,为王磊解惑答疑。在互相帮扶和比拼中,两人不仅提升了成绩,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和兄弟一起加练,你就不会感觉自己是在孤独行走。”覃国幸说。

心头的大事

“这些都是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余下的空位需要你们想办法填补上。”入连当天,连长带着入伍的新兵站在荣誉墙前,指着满墙的荣誉奖牌说,“如果连队的荣誉从你们手里丢失了,就是对不起二连的革命先烈。”

“军事训练成绩优异单位”“基础课目比武竞赛训练尖子连”“全面建设先进单位”“全面建设标兵连队”……走进二连营地,一面满挂荣誉奖牌的“豪华墙壁”,令人震撼。

几十年来,二连连续27年被评为全面建设先进连或“四铁”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二等功7次、集体三等功18次。

当蓝智豪还在新兵连一连时,就曾透过窗户看到这面墙。他知道,这一定是一支英雄荣誉部队,内心十分渴望能在新兵训练结束后,分配到二连。结果心想事成,他又惊又喜,干劲十足。

而泽仁扎西的心情则显得有些复杂,既为能成为全旅“标杆连”的一员感到自豪,又担心无法跟上训练的节奏。用他的话说,就是“感觉完了,训练可能够呛”。

捍卫英雄连队的荣誉,也成了压在二连每一名官兵心头的大事。

但在强者如云的主战单位中,这样的目标说起来容易,想要实现却需要付出异于常人的辛苦和汗水。

2022年,一场重大演训任务在云南进行,连长张培金率全连官兵参与。为了夺取胜利,二连从年初就开始进行重点准备。

“演习前一个月,我们白天组织士兵训练,晚上加班加点推演方案,研究战法。”张培金回忆,“连队的骨干也都陪着我一起熬夜,只为给最后的作战多增加一分胜算。”

尽管准备充足,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在实弹射击环节,张培金和火炮技师向进文所在的连指挥车里,突然出现传输故障。

“在转换目标射击的时候,只能听到里面的电机在响,但是炮弹却打不出去。”向进文瞬间做出判断,“肯定是卡弹了。”

不容得一点迟疑,向进文迅速把装甲车火炮抬高,打开后盖确定卡弹的具体位置,并拆除火炮的固定装置,徒手把炮弹取了出来。从出现问题到排除障碍,整个过程只用了一分多钟。

伴随着火炮一声声轰鸣,炮弹精准地在目标上开了花,向进文悬着的心才彻底放了下来,他说,“这是超水平发挥。”

最终,二连在检验评估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实兵对抗先进单位”。

一起啃下“硬骨头”

2015年4月,连队进行人员调整,因为“专业素质过硬”,向进文被推荐到二连发展。他感到很幸运,因为二连是师里的标兵单位,上到干部,下到新兵,都以能来这里为荣。

至今,向进文在二连待了八年多,他亲历了连队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2019年,为适应未来作战需求,二连列装了全新的主战装备,机动性更好,火力也更强,能够实现快速穿插,达到出其不意、制敌取胜的效果。

各类新装备让全连战士激动不已。但随之而来的“缺教案、缺规范、缺人才”现实困难也困扰着连队。

“装备的信息化程度很高,恰逢不少有经验的技术骨干退伍,新装备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向进文回忆说,“每次实弹射击成绩都很不理想。”

短停射击要求装甲车在行进过程中,必须短暂停顿并进行瞄准射击,这就对驾驶员、通讯员以及射手三个人的合作,提出了更高的配合要求。

“从停车到发射摧毁目标再到车辆行进,整个过程只有六到八秒的时间。”向进文说,“如果配合不好,很容易出现炮弹还没打出去,车辆就再次发动冲击的情况。”

野外驻训时间十分紧凑,为了挤出时间磨合队友间的默契,向进文那段时间几乎没有休息,一直和战友待在训练场上。

7、8月份酷暑难耐,装甲车在经过暴晒后,车内温度可高达五十多度,长时间待在车里,不一会衣服就可以挤出水来。向进文形容,只要一下装甲车,整个人就都是晕晕的,“想吐又吐不出来”。

好在,向进文一行每次实弹射击都打出高水平,还在考核中取得了全优的成绩。

显然,装备迭代更新带来的不仅是装备适应的难题,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战术手段和战法打法,推动连队备战转型和能力升级。

为了尽快形成战斗力,时任连长王小林带领全连干部骨干自制规范、自编教案,“摸着石头过河”进行战术演练。他们白天扎在训练场,晚上铆在装备间,两个多月潜心钻研,最终实现了战斗力全面提升。

“那个时候,每天晚上都是熬夜钻研,经常到凌晨一两点。”对于当时熬夜加训的情形,向进文记忆犹新,隔天一早也不赖床,继续早起学习新装备。

在同类型连队中,二连第一个接受检验,第一个开展课目示范,实现了旅队“当年形成战斗力”的目标。

作为旅队里的“标兵连”,二连上下一心攻坚克难的案例数不胜数。

“连队日常担负着多个科目攻关和战法研究重任,但这些工作艰巨而又复杂,仅靠我个人的力量根本没有办法完成。”每当陷入到瓶颈时,身边的战友都会主动围拥到张培金身边,白天一起在训练场上打磨优化战术战法,晚上加班加点总结经验。

张培金说,“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还有一帮兄弟帮我一同分担。”

在今年旅组织的排战术考核中,二连一排被抽中代表连队参与考核。在与十几支分队同台竞技后,二连凭借在无人装备操作上的优势,远远把其他单位甩在后面,在考核中夺得第一。

“为了迎接考核,我们排夜以继日进行操练,尤其是突出夜间无人装备使用。现在所有主战装备操作手,都熟练掌握了连队无人装备的操作使用方法。”排长刘楚十分自豪,“这块硬骨头,我们一起啃了下来。”

(南方周末实习生冯嘉怡、蒋来、林曦、张馨怡对本文亦有贡献)

校对:星歌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