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萝卜刀到“鼻吸能量棒”,校园“社交货币”到底该怎么管?

南方评论
+订阅

文 | 维辰

“上学前吸一口,下课后吸一口”,继萝卜刀之后,一种名为“鼻吸能量棒”的产品近期在学生中流行开来。

新晋网红玩具引发关注,起源于一则报道——最近,天津两名小学生带着“鼻吸能量棒”来到超市要求老板进货,并称这种东西“倍儿上瘾”,还有薄荷、西瓜等多种口味。老板因“怕给你们毒着”拒绝进货。

“鼻吸能量棒”的外形像一根棒状的塑料管,可以直接放进鼻孔里吸。电商平台上,不少商家在售卖,部分产品月销量已达上千件。商家介绍,产品主要由樟脑、薄荷等成分构成,“安全无毒”,适合上课提神时使用,“目前初中生群体用得较多,小学生没必要用。”但从实际来看,仍有一些小学生为了“尝鲜”,购买这种产品。

不少商家在电商平台售卖“鼻吸能量棒”或类似产品。

不少商家在电商平台售卖“鼻吸能量棒”或类似产品。

相比较萝卜刀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具有一定争议,可以确切地说,“鼻吸能量棒”不适合孩子们“尝鲜”

有医生表示,将“鼻吸能量棒”插进鼻孔里,这种行为是完全不正确的,“生活中,不能随便往鼻孔里塞这类东西,一是有细菌,二是也会破坏鼻粘膜。”另有专家指出,樟脑长期或大量吸入会导致神经系统损伤、肝脏损伤、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

除了是否安全健康方面的讨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南宁等地禁毒办专门发文提醒,鼻吸作为毒品的吸食方式之一,这个动作可能会降低青少年对毒品的防范心理,使他们更易落入涉毒陷阱。

可见,“安全无毒”的说法不仅不靠谱,“鼻吸能量棒”的危害更是超乎人们想象

面对“鼻吸能量棒”这样危险的诱惑,该怎么办?

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固然重要,不过也要承认,上周是萝卜刀、这周是“鼻吸能量棒”、下周可能又变成别的产品了——网红玩具更新速度快,儿童玩具本身又复杂多样,别说是分辨能力有限的孩子,就算是老师或家长,有时候也很难认清楚突然间冒出来的新玩意儿安全性如何。

这就凸显了从源头消除风险的重要性,需要监管部门不断完善质检标准,压实儿童用品生产企业的责任,提高线上线下售卖准入门槛,加大对“新奇特”玩具的抽查力度,为儿童用品质量安全添砖加瓦。

此举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主打“提神醒脑”的“鼻吸能量棒”,未必是针对儿童和学生设计的产品,然而就算有客服强调“更适合成年人,学生没必要用”,依然抵挡不住其成为“社交货币”风靡校园。

借鉴此前出圈的“你点我查”食品安全执法活动,监管部门不妨根据老师和家长重点关注的网红玩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检查。帮助老师、家长解答困惑,提高执法效率的同时,邀请社会公众参与儿童和学生用品质量安全监管,也是一堂生动的社会公开课。

营造良好的社会共治局面,让孩子们不必只身应对“鼻吸能量棒们”。

编辑 张梦圆
校对 黄买冰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