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反映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摸清问题与症结,并针对当前工作情况提出工作措施与建议,为社会各界了解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展和成效提供渠道,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对全省157所高校,包括68所本科院校和89所高职(专科)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基础资源、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以及近几年出台的政策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制定了《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2)》。今天为大家分享暨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典型经验,一起来看看吧!
暨南大学:创新转化机制,助力高价值科技成果产业化
暨南大学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建设,不断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知识产权试点”和“高校和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等改革和试点工作,先行先试,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蹚出具有暨南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子。在2022年广东高校转化榜中,暨南大学转化分数为91.41分,位列全省高校第6位。
01主 要 做 法
打通“成果赋权”+“金融赋能”的转化路径,将科技成果“扶上马”并“送一程”。学校以“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和“高校和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等试点改革为契机,发挥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广东暨科成果创业投资基金专业化孵化和投资赋能作用,遴选具有转化前景的科技成果,通过“成果赋权”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学校组织“科暨创咖下午茶”品牌路演活动,以“卓越暨南·创新科技”为主题,通过举办科技型创新项目路演、投融资对接与行业领域交流活动,同时进行前期和后续的常态化跟进服务,打造融合“平台、资源、资金、服务”于一体的金融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的特色化活动。该活动已成为学校科研人员和社会投资机构踊跃参与的成果转化平台,推动脉络能源、暨科优脂、暨创硒源、东莞微检院等多个转化项目达成投资或签订投资意向协议,其中脉络能源完成首轮数千万元融资。
02典型案例
暨南大学瞄准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新型太阳电池技术研究方向,于2016年成立“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研究院院长麦耀华教授带领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在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方面取得从原材料合成、薄膜制备、器件封装等系列成果,相关指标屡获世界最高认证突破。
为推动该系列成果产业化,暨南大学科技管理部门联同科研团队,经过成果转化市场调研论证—与多地政府、创投公司等接洽商谈—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签署团队知情同意声明—法务部门审核—召开知识产权管理与科技成果转化咨询委员论证会—向学校提交赋权申请等规定程序后,2022年4月学校与项目负责人签署《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协议》,将该系列技术成果赋权予麦耀华团队(85%)及广州暨南大学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15%)。
科技园公司根据学校“技术入股流程”,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无形资产评估,其中“一种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及其修饰层制备方法”等8件专利作价1000万元入股成立广东脉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10月,暨南大学与脉络能源签订“专利成果转化以及相关权益分配协议”,11月,脉络能源顺利完成数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在广东佛山建成并运行一条中试线。
钙钛矿太阳电池技术是目前光伏行业最受关注的一项新型光伏技术,与传统光伏技术相比,其具有性能更优、成本更低、碳足迹更低等显著性优势。钙钛矿技术的产业化将有效推动光伏产业普及以及加速实现光储平价上网目标,促进能源全面绿色转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