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随着文旅市场迈入常态化增长轨道,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比如演艺市场“黄牛”猖獗、实名制被吐槽“形同虚设”;以及购入“广佛旅游年卡”后,却遇上景点预约难、企业单方面毁约等情况。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应对和解决?10月31日上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曾晓峰带队上线“广东民声热线”,在节目中回应公众关注的文旅民生问题。
演艺门票“黄牛”猖獗?
将加强实名监管、试点电子票
演唱会门票官网“秒光”、“黄牛”却手持多张高价票;打着实名制旗号的演唱会现场,入口处却无需任何识脸验证……今年来,演艺市场频出乱象受到颇多关注,也让不少观众“叫苦不迭”,有网友表示:看喜欢的艺人本是开心的事,如今却变成了“遭罪”。
作为演艺大省,广东在演唱会数量、消费总额上都位居全国前列。数据显示,今年在演艺经济等带动下,广州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速再创新高,1-8月达31.9%;预计接下来三个月,广州还将作为“演唱会之城”继续领跑,蓬勃旺盛的市场对文旅市场监管工作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今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公安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对大型演出规范化管理的有关通知,要求对5000人以上的大型演出强化票务管理,旨在落实购票“强实名”、促进演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通知同时指出,将进一步提高大型演出活动门票销售比例,演出举办单位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85%。对其余15%的门票,应当在演出前24小时进行个人信息绑定,做到“实名绑定、实名入场”。
聚焦广东,如何将实名制措施落到实处?曾晓峰表示,一方面将依托强实名系统、加强票务监管。票务公司需即时上传票务销售信息,并由文旅部门进一步核实对外销售比例(不低于85%)以及销售对象,并及时向社会公众做出公布。其次将与公安部门进行全链条联动,在事前、事中、事后均加强监管。
不过他也坦言,制度实行过程中尚存在一定的困难。“一个是分类实施时间段的问题,部分活动是在通知发布前审批、并完成售票,实名制度尚未得到落实。”此外,当前演出市场仍存在利益链勾连的现象,需进一步进行梳理、查处。
“今后发现利益勾连问题,我们将依照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顶格处罚,并将违法公司纳入信用体系进行管理。”曾晓峰强调。
值得注意的是,为落实入场环节实名,广东已总结吸收重庆、上海等地先前经验,在深圳率先试点电子门票,接下来将与公安部门共同研究、加速推进。
旅游年卡“货不对板”?
将规范名称管理及企业义务
近期,一种打着“广佛旅游年卡”旗号的产品在网上发售,号称能“一卡游广佛60多家景点”,似乎给游客带来了更大实惠。
不过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火爆,旅游年卡的服务保障逐渐成为问题。不少游客发现自己购买的旅游卡变得很难预约到门票了,购卡时宣称的60多家景区也变成了40多家。“擦边球”式的产品名称,也让不少网友感到迷惑,“以为是官方推出的。”
曾晓峰强调,推出旅游卡、消费卡虽为企业行为,但若包含“广佛”这类区域性名字,就涉及一些规范管理问题。“并不是说想挂就能挂的,而这也需要进一步规范。”
而针对此类年卡失信、不履约的行为,监管部门也将加大市场管理、执法监督力度,协同市公安等多部门共同深入事发企业进行调查了解。“一旦发现企业做虚假宣传、损害消费者游客的权益,我们将依法依规给予查处,绝不姑息。维护市场的良好秩序,也维护我们广东旅游业的形象。”
他也提醒消费者在购买此类商家推出的年卡、旅游卡时,一定要详细了解卡的使用范围、规则,最好能够签订规范的旅游合同,以明确持卡人和商家的权利和义务。
南方+记者 叶绮涵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