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上漂”到“陆上居”,听茂名渔民讲疍家故事

南方+ 记者

逐水而居的茂名疍家人,传承着独特的疍家民俗文化。10月29日,由中共茂名市委宣传部、茂名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文化栏目“故事里的茂名”第十期——“听渔民讲故事探寻疍家文化”开讲,邀请2023南海(茂名博贺)开渔节渔民代表、渔业一级船长杨承志以及博贺疍家菜主要传承人冼超,分享海上的渔民故事,共话疍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渔民妇女仍流行戴合帽穿围裙

日出,他们乘风破浪;日落,他们满载而归。世代行船谋生,随波逐流,舟楫为家、潮涨张网、潮退而歌……他们被称为“疍家人”。

“据《广东通志》记载,因其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故得名为‘疍民’。起源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杨承志对疍家的起源、历史娓娓道来。

嘉宾畅谈疍家文化。

为便于水上劳动,疍家服饰大都以宽松为主。杨承志介绍说,过去,茂名疍民常常头戴一顶帽檐下垂的竹帽,它不怕风吹,又能望远,有利于海上作业,旧称“蜑家帽”;普遍穿唐装,衣服多用薯莨汁染过的麻布缝制,耐海水汗水浸渍。如今,上岸后的博贺疍家人的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但是老一辈人仍对疍家服饰情有独钟,博贺渔民妇女很多还是戴合帽、穿围裙。

“疍家文化是博贺千年渔港古老历史的独特文化资源。由于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和作业条件,使疍家人无论在性格、语音、服饰、居住、婚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均自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浓厚乡土风情特色的疍家文化。”杨承志说,这种独特的古老本土文化,与博贺古渔港一起已经成为区域文化品牌。

渔民妇女展示疍家服饰。

随着时代的发展,疍家人上岸定居,不再以船为家,水陆居民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生活方式越来越同化。对于逐渐式微的疍家文化,杨承志建议要加大挖掘、保护和弘扬疍家文化的力度,打造疍家旅游文化与古渔港文化品牌,组建博贺疍家文化博物馆,通过开展博贺疍家文化为主体的展演、展映、展览的疍家文化节,赓续疍家文化薪火。

疍家美食主打一个“海”滋味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美味,疍家美食主打一个“海”滋味。自小在渔船上长大的冼超对疍家菜的风味总结为“属于大海的、天然的、原汁原味的”。

他说,疍家人长年累月都在海上捕捞作业,一日三餐不离海鲜,烹饪海鲜得心应手。疍家饮食讲究原汁原味,把刚捞上船的海鱼、海虾、海螺洗净,放入沸水中煮熟,加些盐、姜或蒜、酱油即可,保持了野生海鲜的鲜味和口感。

现场烹饪疍家美食。

冼超的祖辈都是渔民,上岸后的冼超一直在思考,怎么样才能更好传承疍家菜。1994年,他开始创业开公司,研发疍家菜,把原汁原味的海鲜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虾仁滑、鱼脯、鱿鱼饼等。如今,他经营的食品公司已成为当地比较大型的海鲜加工企业,也传承了祖辈世代沿袭下来对海鲜的独特加工技艺,为市民的餐桌增添了更多的美味佳肴。

作为博贺疍家菜主要传承人,冼超不断致力于疍家菜的研发和发展。今年6月,他报送的博贺疍家菜“疍家虾仁滑”入选茂名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活动现场,冼超带来了疍家马鲛鱼饼、疍家虾仁脯,现场烹煮和煎炸,浓郁的海鲜味道飘满了会场。观众一边品尝独特风味的疍家菜,一边聆听嘉宾分享疍家菜的故事。

南方+记者 杨建雄 通讯员 陈珍珍

编辑 邹祥亮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