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闹市中坚守二十余载!湛江修鞋匠巧手匠心,修旧如新

南方+ 记者

秋日的早晨,天气有些微凉,金色的阳光洒落在赤坎区中华路的街道上,暖洋洋的。早上八点半,“哗啦啦”,一阵卷帘门声相继响起,唤醒了沉睡的街道。

修鞋匠。  南方+ 林日清 拍摄

今年62岁的林进芳如往常般走进店内,点亮灯光,利索地搬出一台老式手摇补鞋机,在门口放上几张板凳,再向隔壁同为修鞋匠的林进同和程秋香打个招呼,便坐在门口等候起了今天的第一位客人。

各式各样的鞋底。  南方+ 林日清 拍摄

一个装满针头线脑的老旧木箱,一台手摇补鞋机,几只供顾客坐着换鞋的小板凳……曾经,在湛江的大街小巷里,大大小小的修鞋摊位形成城市里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岁月流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老行当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只有为数不多的修鞋匠仍然坚守在街头巷尾。

一针一线缝出生活希望

“师傅,我孙子这双鞋鞋底脱胶了,能补一下吗?”今天的第一位顾客是街坊孙奶奶,习惯早起买菜的她带着一双旧球鞋过来找林进芳,“这鞋子他爱穿,我想着补一下还能穿,就来找你了。”

“裂口比较大,这个得缝一下,您买完菜再回来拿。”林进芳说。

梁琼英在拉线。  南方+ 林日清 拍摄

只见林进芳在工具箱中取出钩针和鞋线,用钩针穿过鞋子的脱胶处,把鞋线穿过鞋子,再用钩针穿第二针,底下的线穿过另一个线,扣紧线和线,重复这个动作多遍,最后再打个结。随后林进芳又把鞋子擦拭了一遍,一双破旧的球鞋变得崭新起来。

坏掉的鞋子经由修鞋匠之手,就能化腐朽为神奇,重获“新生”。而对于修鞋匠来说,手中起起落落的针线,缝起了整个家庭的生活。在中华路上,三家修鞋店都是夫妻档,修鞋的手艺让他们得以抚养孩子长大,并在城市中安家。

梁琼英在刷靴子。  南方+ 林日清 拍摄

2000年,过了40岁生日的林进芳决定向哥哥学习修鞋。“以前我是务农的,种些甘蔗、花生、番薯,一年挣不了几个钱。我哥那时候就是修鞋匠了,我就想着跟他学门手艺,让一家人生活过得更好些。”林进芳说,“2000年左右,这个行当挺兴旺的,后来我爱人梁琼英也来帮忙。”

隔壁店的程秋香也是2000年左右来到这里的。“我老公以前在浙江温州鞋厂做工,那时候有亲戚朋友在这里修鞋,说这边生意挺好,我们想着能多挣点钱就过来了,二十几年咯。”程秋香说,“以前这里整条街都是修鞋摊,有二十多家吧,大家都是从早忙到晚。”

打磨机。  南方+ 林日清 拍摄

“以前过来修鞋的人多,过年的时候一天就能挣两百多块。”今年58岁的林进同和妻子也在中华路上修了二十多年鞋子。“那时候在单位上班一个月的工资才几百块,买一双皮鞋就要三四百,坏了大家都不舍得扔,总是拿过来修。”

城市工匠 变废为宝

“师傅,我这双高跟鞋鞋底太滑了,想加个底。”李女士提着一双新买的高跟鞋走到店前,“前几天穿着走两步差点摔个大跟头,都不敢穿出门了。”

“你坐着等一等,马上就行。”林进芳接过鞋子,用打磨机把高跟鞋的鞋底打磨一翻,再拿出新的鞋底,锯出合适的大小,用鞋钉钉上。

“林师傅手艺好,我经常拿高跟鞋过来加底,加完底的鞋子穿着又舒服又防滑。”爱穿高跟鞋的李女士是这家店二十几年的老熟客。

梁琼英在给一双靴子拉线。  南方+ 林日清 拍摄

不同的鞋子有不同的维修方式。“贴皮鞋要用黄胶,贴塑料鞋要用502,鞋子脱胶比较严重就得拉线……”梁琼英一边给一双皮凉鞋拉线,一边说,“都是这么多年总结出来的,边摸索边做”。

一旁的程秋香认为修鞋行业入门不难,精通却也不易:“你看这台补鞋机,操作原理和缝衣机相差不大的。我年轻时候跟着妈妈学裁缝,后来看我老公补鞋,十几天就会一些简单的了。不过手艺还是要练习的,一开始修得肯定是不好,顾客都爱找我老公修,我后来练得多了,手艺好了,找我的顾客也多了起来。”

装满针头线脑的旧木箱。  南方+ 林日清 拍摄

林进同最初也是蹲在周围的修鞋匠旁边观摩,还到处去找被扔掉的旧鞋子过来跟着练习。裁剪、修边、磨边、钉鞋……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是修鞋匠年复一年的练习。修补一双鞋子要经历如此烦琐的步骤,师傅们收费却实在得很,五六块钱便能让一双鞋“起死回生”。

匠心坚守引来八方客

许是中午,过来修鞋的人不多,隔了许久才有一名年轻人提着一双运动鞋过来。“师傅我这鞋子开胶了,能贴一下吗?”“95后”的马先生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由于走动较多,平日里爱穿运动鞋,“这双鞋子穿着舒服,也没怎么坏,贴一下就能穿了”。

林进同在为鞋子上胶水。  南方+ 林日清 拍摄

“以前经常有人提一大袋鞋子过来,有60多双吧,有些擦干净就行,有些要拉线。这两年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咯,今年这里的修鞋店就剩我们三家了。”林进同一边用胶水贴鞋子一边和我们聊,“现在穿皮鞋的人少了,鞋子也便宜了,坏了就买新的,修鞋的人越来越少了。”

对此,林进芳也深有同感:“以前从早上八点半出摊到晚上九点收摊,我们两夫妻忙得饭都没空吃,现在一天基本只有二三十单吧。”

夜幕降临,林进芳仍在修鞋。  南方+ 林日清 拍摄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这些在街头巷尾闪闪发光的手艺人,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找不到愿意传承这份手艺的人。”说起近况,林进同有点惋惜,“来我这儿修鞋的大都是老顾客,他们很节约、怀旧,如果我不干的话,他们的鞋就没人修了。”

“我们以前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有些物件修修还能用呢,没必要买新的。”80多岁的孙奶奶仍保留着节俭的习惯,“我经常跟年轻人说,现在生活好过了,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可不能丢。”

林进芳在修行李箱。  南方+ 林日清 拍摄

如今,除了修鞋,中华路的修鞋匠还开发出了修雨伞、修行李箱、修书包等技能。好手艺引来了各地游客。“与时俱进嘛。”梁琼英笑着说。

这些手工活对修鞋匠们来说都是信手拈来,岁月的痕迹印刻在他们的手上,他们双手布满茧,指甲缝里藏着黑油,龟裂的纹路密密麻麻,这是手工匠人坚守的印记。

林进同的手。  南方+ 林日清 拍摄

梁琼英的手。  南方+ 林日清 拍摄

南方+记者 林日清

编辑 陈欢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