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归故山 相携望书堂
——油画大师涂志伟造景记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9000万元的身家足以让人“躺平”享受余生。而翁源籍旅美油画大师涂志伟却选择倾其所有,鸿雁往返,劳心劳力,用十余年时间在故乡亲手设计兴建了、邵谒诗碑林等一个个标志性文化景观,在滃江三华地段两岸,打造出一条以“书堂石”为轴心的公益性艺术景观带,带动三华艺术村、新岭村、六里等周边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绘就了一幅岭南书堂文化振兴蓝图。
昨日是涂志伟美术馆落成10周年、邵谒诗碑林正式开放之日。让我们走进这片自然与人文相生而成的宝地,听艺术家为我们讲述浸润在他艺术生命中的“书堂遗风”。
此生心系书堂石
出走半生,已是古稀的涂志伟仍保留着一口纯正的翁源客家口音,那些鲜活的乡土记忆也从未褪色。
美丽的滃江,在三华拐了个弯,中间有个小岛,岛上曾是个书屋,相传是晚唐诗人邵谒筑室苦读之处,叫“书堂石”。它是韶关为数不多的唐代文化遗址。当地老百姓流传着:岛上有11个书生在此念书,有12个考上了秀才。原来就连煮饭的伙夫也考上了。邵谒在《全唐诗》留有32首诗,史载其当时与张九龄齐名,均誉列“岭南五才子”。可见此地当年文风之盛、人杰地灵。
从邵谒诗碑楼看书堂石。文静 摄
20世纪60年代,涂志伟在三华中学读书时,常在书堂石旁边游泳抓鱼,膜拜着这个小岛和岛上的“神圣”。那时候起,书堂石就是他心目中的圣地。多年后再见,这里破败得只剩下残墙。而那个写尽人间疾苦、刚正不阿的翁源籍诗才也逐渐湮没在历史中。涂志伟决心让他们重放光芒。
涂志伟美术馆如一座钢琴镶嵌于山水之间。
10年前的今天,他出资6000万元兴建的个人美术馆落成在书堂石下游岸边,实现了韶关地区专业性美术馆零的突破,惊艳的钢琴建筑造型一亮相即引发关注;5年前,他邀请雕塑家为邵谒塑像,让诗人有了鲜明实在的形象,又建造了“书堂阁”,让人们可以从三个不同层面观赏书堂石;接着又在美术馆对岸发起邵谒诗碑林建设,将邵谒的诗用书法作品刻于沿江巨石,让它与滃江水一起万古流芳。就这样,他以家乡的山水为背景,用艺术家的审美,规划建造了书堂石艺术景观三部曲。
2018年,已年近70的涂志伟因太过辛劳,在“书堂阁”工地上,右膝盖失去知觉,一度不能行走。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胡丹妮不能理解:把个人美术馆搞好就行了,何苦那么累。
涂志伟:
书堂石是翁源最具文化内涵的历史古迹,因为荒芜引不起大家关注。把景观建起来,人们就会看到它、知道它、记得它。
涂志伟伉俪在邵谒诗碑林。文静 摄
“这次回来,他像打了鸡血一样。”胡丹妮说。为了保证邵谒诗碑林如期完工,涂志伟推掉了明年的两三个画展邀约,每天亲自上阵监工,天热的时候一天要换好几身衣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经受了洪水侵袭、停工、施工难度大、资金紧张等重重考验,如今,涂志伟美术馆、书堂阁、邵谒诗碑林矗立在滃江两岸,与书堂石完美融成一个大景观。诗碑林的入口处新建了“西霞楼”,仿山石的外墙延续了美术馆的风格,内含“邵谒展厅”“涂夫书画厅”。沿着大园岭江边的路,分布着32块巨大的诗碑。还有一个刻在山体上的摩崖石刻“诗”字。拐弯处有画室和音乐室两座如山一般的高楼,在岩石般的水泥墙上塑出“邵謁诗碑”四个大字,与河对岸“书堂阁”上的邵谒塑像遥遥相望。每一处景观都在向人们讲述着书堂石的前世今生和一个游子的半生牵挂。
△邵謁诗碑
“书堂遗风”传四海
磊磊柱石,建设不易。5年来,涂志伟带着团队先后七八次去英德,走遍当地石材市场,货比三家,精挑细选。选中的巨石最高的有十几米,最重的达百吨,需打桩10米多深才能固定。每块石头到货都需要3辆大车,1辆驮石头、1辆吊车,还有1辆装着和石头等重的秤砣。这样的工程量,可想而知造价不菲。涂志伟一家人再次投入2850万元,然而这还不够。
除了亲自做景观规划、选购石材、定点打基础、监工,涂志伟还要抽时间邀约书法名家,争取捐赠者,并以自己的画作回赠他们。大义之举感召了社会各界。邵谒诗碑林建设得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人士的热心支持。多的几十、上百万元,少的一两百元,捐建者有涂志伟的艺术家老友、亲戚,有企业家,有涂志伟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参观的游客,还有附近的农民。32块碑石32首诗,背后却不止32个故事。
有的故事充满了重逢的惊喜。2022年,涂志伟意外得知当年三华中学的语文老师邓钜骐同在美国。71岁的他激动地驾车1000多公里去拜访时年已88岁的邓老师。邓老师精通书法,手书邵谒诗《下第有感》赠予涂志伟。“如何归故山,相携采薇蕨。”1000多年前的落第诗人在诗中写下这句喟叹,自问何时才能心安理得地回乡,与亲人一起去采蕨。有感于涂志伟为诗人刻碑之举,邓老师近日又给涂志伟发来手书贺词:“两馆滃江相映成趣,诗碑立名贴切,赋予文彩,但愿两馆将成为韶关地区的旅游点。邵谒由乡试至殿试,历经三十载而下第,其痛于刀伤骨,如何归故山?今天,诗碑林将其诗篇刻于石碑,我想老人家无遗憾矣。”这段师生重逢、以诗书画交流唱和的佳话,把“书堂遗风”传扬海外。那涵养在骨子里的文脉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光、互相指引。
邓钜骐老师给涂志伟的手书邵谒诗。图片由涂志伟提供
有的故事则满溢着思念。“登楼恐不高,及高君已远。”一首《望行人》写尽相思意。这块碑石的捐建者署名涂志周,是涂志伟的二哥。因病去世的他没能等到诗碑林正式开放。他的子女便把父亲的终生积蓄拿出来捐建了这块诗碑,留下最长情的纪念碑,也是一个家族最好的家风传承。
三华村的一位80多岁的放牛翁张伯也向美术馆捐了几百元钱。10年来,每天去美术馆打卡成了这个老农民的日常。就连闭馆日,他也会在附近坐坐。这是画家在建馆之初完全没想到的。“美术馆就像一所学校,参观者在看画过程中就是在接受美术的滋养,会学到东西,这便达成了普及美育的目的。美的教育、文化传承对一个地方的民风、个人素质还有文化的提升是不可估量的。”从张伯、从经常进馆来的小朋友身上,涂志伟感到坚持美术馆公益性的意义所在。
美术馆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往参观。
2020年10月,涂志伟美术馆被评为广东省一级美术馆(民营),是全省八家一级美术馆之一,也是目前我省除广州、深圳外唯一一家省一级美术馆(民营)。10年来,涂志伟美术馆免费接待中外游客210多万人。
涂志伟:
乡村的文化事业总是处在边缘地带,既然我们有这个文化基础,那得利用起来、普及起来。我们的受众不仅是本地人,还可以吸引香港、深圳和广州等不同地区的人前来参观。将来希望更多人来做这件事,大家一起推动家乡的文化事业。
随着邵谒诗碑林的开放,岭南书堂文化景观建设告一段落。涂志伟即将全情回归他的油画艺术创作。他的巨幅历史题材画作《肢体语言》系列从1978年延续至今,已完成7幅。
“《肢体语言》系列采用特创的艺术形式,用人的肢体来构成画面,开创了独有的一种构图艺术形式。”
“美术馆内展出荣获美国 IOWA 沙龙金奖,以具象手法表现抽象概念的《眼中黑洞》组画以及坚持数十年创作的中华历史题材画作。”
在记者看来,涂志伟40多年“坚守、传承、开拓”的艺术追求正是“书堂遗风”的精神写照。他说,希望接下来能在滃江河畔完成这个系列。书堂雪海时,君可以归矣。
文字: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 文静
图片:除署名外由翁源旅游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