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媒体赣州行|信丰县:非遗破圈传承,古老文化焕发新活力

南方+

00:29

湾区媒体赣州行|信丰县:非遗“破圈”传承,古老文化焕发新活力

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将于11月7日至9日在赣州市龙南市举办。10月24日至27日,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参加“五洲客家音 四海桑梓情——世界客家摇篮赣州行”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前往了赣州信丰县、安远县、定南县、全南县、龙南市,感受赣州奇山秀水的独特魅力,了解璀璨夺目的客家文化,领略多姿多彩的客家风情。

,  南方+ 张博 拍摄

10月25日,采访团围绕客家非遗项目,深入信丰文化馆体验客家织带制作、现场观看铜钱花舞蹈,领略非遗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在非遗项目中体验传统文化之美。

,  南方+ 张博 拍摄

信丰自古有“比屋弦歌”“饶谷多粟”“人信物丰”之美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已挖掘申报的非遗项目有108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4人。现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项(古陂蓆狮犁狮),省级非遗保护项目4项(信丰大阿子孙龙、信丰瑞狮引龙、信丰大堂花鼓、手端木偶戏),市级非遗保护项目16项(信丰虎山勾筒制作技艺、小河客家锡壶制作技艺、小河手工制鼓技艺、万隆红石雕刻等),县级非遗保护项目87项。

,  南方+ 张博 拍摄

走进信丰县文化馆,其中被称为“手端木偶戏”的表演引起了采访团的长时间驻足。

00:00

手端木偶戏是流传在江西省信丰县的一种将木偶套在手上表演、同时手脚并用击打乐器伴奏,根据角色不同能模仿男女老少各种唱腔的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戏剧。又称“端戏”、“蚊帐戏”。

手端木偶戏只需一个箱子,一个活动的小舞台,数十个木偶,携带方便。由于只需一人便可完成整场演出而被称为“戏王”,又叫“小王班”。在民间有很高的地位。

现场,手端木偶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74岁的邹福荣和其66岁的徒弟许厚洪分别进行了表演,邹福荣告诉笔者,自己已从事手端木偶戏40多年,每场演出要持续两个小时,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火焰山》,水浒传中《武松大闹狮子楼》、《三打祝家庄》等都是他擅长的剧目。许厚洪也表示,近些年,他们致力传播手端木偶戏,配合文化部门开展宣传、传习活动。

,  南方+ 张博 拍摄

“信丰县推动手端木偶戏进校园,让孩子从小有机会接触到系统的表演,向学生介绍木偶人物,教老师学习木偶制作。编印手端木偶戏校本教材,收集手端木偶戏相关元素,改编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民间故事、红色故事等剧目。”信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信丰县文化馆副馆长刘荣生介绍道。

“学生在学校就能尝试木偶戏的制作表演、剧本编写等,实现了‘非遗在校园’。”刘荣生表示。

现场,笔者还采访了客家手工制鼓技艺传承人郭福生。“我已经从事制鼓51年了,家族制鼓技艺已延续121年,早年我爷爷和师傅倪秀堃学习制鼓,到现在我儿子、孙子祖孙三代都在制鼓。”郭福生表示制作一个小鼓要35道工序,用一周的时间,而最难的就是辨别鼓音。

,  南方+ 张博 拍摄

信丰阁下,一群小朋友们以花棍为舞为现场市民朋友带来一场精彩的“铜钱花”舞蹈表演。该舞蹈的名称来自其表演道具“铜钱花”,以信丰客家传统音乐为伴奏,旋律优美,其因道具独特、观赏性强而独具韵味。该舞蹈具有浓郁的赣南客家风情,欢快喜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南方+ 张博 拍摄

铜钱花的表演道具为一根长约一米的细竹竿,竹竿两头掏空,各镶有铜钱10多枚,表演时演员舞动竹竿,和着音乐节拍,敲击手、肩、腿、脚等部位,做出相反而又对称的舞姿,让竹杠上的铜钱有节奏地与音乐节拍融合,配合舞姿同步并行,因此称为“铜钱花”。

,  南方+ 张博 拍摄

信丰县以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挖掘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让古老的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在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撰文/摄影/视频剪辑】张博

【视频】赣州市融媒体中心陈成

编辑 曾南希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