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十年,命运与共:中交四航局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

南方+ 记者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作为首批走出国门的建筑央企,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中交四航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持海外优先发展,全面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助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在全球范围内擦亮了“中国港、中国路、中国桥、中国岛、中国装备”的国家名片,彰显大国央企形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四航力量”。

助力基础设施“硬联通”

中交四航局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将业务从原来的水工领域拓展到路桥、铁路、市政、机场航运等领域,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1

2014年,进入加蓬,参与实施了利伯维尔摩尔港整治工程;2015年,来到科特迪瓦,参与实施阿比让港口扩建工程项目;2016年,进入马达加斯加,先后参与实施塔那那利佛机场快速公路升级改造、5A国道沥青罩面改造项目;2017年,进入坦桑尼亚,承建了东非第二大港口——达累斯萨拉姆港1—7号泊位改扩建工程;2018年,进入吉布提,参与相关工程项目建设,同年在东帝汶参与实施帝巴湾新集装箱码头工程;2019年至2020年在东南亚,相继参与实施越南海上风电项目、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项目和缅甸蒂洛瓦船厂项目。近年来,随着中交大海外战略升级,中交四航局直接主导和组织、策划了多个大型项目的对外投标和经营工作,并成功推动首个联营体项目——秘鲁钱凯港一期港口工程、贝宁科托努港码头工程、尼日利亚液化天然气码头等多个全委托经营的项目落地,对外经营能力获得质的提升。

截至2023年10月,中交四航局海外业务足迹遍布近30个国家和地区,开设海外办事处、实体公司、经营性分公司超过24个,参与建设的项目超过100个,海外布局横跨全球14个时区,基本覆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节点。

推动规则标准“软联通”

2017年5月31日,肯尼亚百年来首条新建铁路——蒙内铁路建成通车,是中国铁路标准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

2014年,中交四航局负责施工的蒙内铁路第一标段正式开工。一标段是蒙内铁路全线建设制约性、控制性的关键标段,十大控制性工程中蒙巴萨港站、蒙巴萨西站、蒙巴萨特大桥三项均位于此,其中蒙巴萨港站工程挖填超过220万立方米,蒙巴萨西站场填方量达到420万立方米,蒙巴萨特大桥全长2129米,在全线施工任务中难度最大、标准最高。

实施过程中,项目部严格推行中国标准和技术交底,重视培养肯尼亚属地技术管理人员,提高肯方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操技术。针对当地雇员基础薄弱的现状,项目部不断探索蒙内铁路的人力资源属地化管理,传授中国技术。肯尼亚标准轨距铁路建设标准体系和运营及维护标准体系,填补了肯尼亚缺乏标准轨距铁路建设标准的空白,极大推动了中国铁路标准在肯尼亚的属地化进程,得到了国际同行业者的认可,中国铁路标准也随之大步走向世界。

3

十年间,中交四航局以对接好、服务好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持续加大“一带一路”项目科研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绿色施工技术创新平台,推行绿色标准化管理,利用科技手段保护生物多样性,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推动规则标准“软联通”,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促进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

共建“一带一路”以来,中交四航局始终坚持把“心联通”作为基础建设与人文交流共同发展的关键,关注项目所在地的民生需求,融入属地文化特色,把促进就业、帮扶教育、志愿救援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任务,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筑牢了社会根基。

在肯尼亚拉姆港项目,中交四航局积极推动属地化用工模式,为当地提供2500余人次就业机会,开展“导师带徒”属地化人员培训,全流程、轮岗位帮助属地员工推进生产任务,提升属地员工专业知识和经验,为肯尼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尼日利亚莱基港,创新大属地管理方式,为当地居民提供了1200多个就业岗位,组建具有丰富经验的中国队伍,培训激励属地员工提升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在坦桑尼亚达雷斯拉萨拉姆港项目,联合当地大学成立培训基地,为当地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100多人次的实习机会,建设期间,80%的员工来自坦桑尼亚当地,勘探设计、工程测量、人力资源、构件预制等多个领域全部实现属地化配置。

十年间,中交四航局还在柬埔寨、菲律宾、尼日利亚、几内亚、喀麦隆等国广泛开展教育助学、医疗帮扶、生态保护等志愿活动,解决了当地居民最突出的困难和最迫切的需求,受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政府和重要社会组织的一致赞扬。

南方+记者 袁佩如  

通讯员 肖明葵 乔婷婷 高松 姚远翔

编辑 张茵 张志超
校对 洪江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