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听书】想当一个好兵,最大的本事是什么?

汕头市图书馆
+订阅

最近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热映,感动了无数观众。

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先烈们前赴后继走上战场,为的就是子孙后代能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时光过去70余年,战争从未远离这个世界,地球上不断上演着弱肉强食的戏码。

我们虽然没有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但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

和平的保障,离不开中国人民解放军坚持刻苦训练、枕戈待旦。

正是因为有“钢铁长城”在,敌人才不敢轻易来犯。

很多人都梦想过穿上英姿飒爽的军装,手持钢枪保家卫国。

也有不少人如愿以偿,踏入军营成为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既然当了兵,当然想当个好兵,练好本事力争上游。

那什么是中国军人应当追求的本事呢?

军旅作家冯紫英结合众多战友入伍、成长、成材的真实军旅历程,在《兵本事》一书中解答了军人该如何认识本事、培养哪些本领、怎么练就本领。

这本书案例生动鲜活、分析深入浅出,仿佛熟人相对、娓娓而谈。

无论当兵干什么,精武强能不松弦

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是军队的职能所系、价值所在。

军人的素质高低、本领大小直接决定着战斗力的水平,决定能否打胜仗。

一些青年官兵认为:

“仗一时打不起来,更打不起来大仗!”

“自己位子低、岗位小,打仗和自己无关!”

“当炊事员、饲养员和打胜仗有啥关系?”

这些认识存在误区。

远方俄乌战争硝烟未烬,近处现实和潜在的战争威胁依然存在。

战争这头怪兽,往往在人们困顿之时悄然逼近,在放松之时猝然降临。

军人需要认清国家安全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强化随时准备打仗思想。

入伍当兵,无论岗位是炊事员、驾驶员、侦察员,还是修理工、卫生员、狙击手,终究都是战斗员。

岗位有分工,职务有高低,打仗无差别,每个岗位对于解放军战斗力生成链条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邓小平同志曾经回忆“二野”历史:解放战争时刘邓大军直出大别山,跃进到敌人后方去。

那时搞无后方作战,困难可想而知。

“部队一过淮河,好多人拉肚子”,迟滞了前行的步伐……

饮食安全问题会影响战争的进程和部队的士气,事故严重甚至可能左右战争的胜负。

谁说看似不起眼的炊事员岗位和能打仗、打胜仗没关系呢?

也有人说:“我也知道自己岗位不可缺,但岗位太平凡了,引不起别人注意,更不足以实现人生价值。我想担起更大的责任。”

其实哪有那么多大事让你干,就是发射导弹这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摊到每个岗位每个人身上,也就是你接个电缆、他插个插头、我摁个按钮的小事。

岗位虽然平凡,但是责任非常重大。

猛将起于卒伍,英雄不问出处。

古今中外很多有大成就者,多是从小岗位做起,从简单的事情干起,靠不懈努力走向成功的。

汉朝李广原是弓箭手,三国关羽做过弓弩手,赵云最早是骑兵,许褚当过马夫,唐朝秦琼开始是隋朝将领亲兵……

他们名垂青史,也是把小事做出色,然后一步步干大事,不一样的成长路径,一样的精彩人生。

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曾多次更换岗位,无论是入伍前干锅炉工,还是在部队当技师,到国防大学做图书管理员,他都被人说是天生干这行的料。

46岁时,他开始从事国际战略研究与教学工作,最终成为我军研究战略问题的著名专家。

回顾过往经历,金一南感慨道:“哪有那么多天生的?只是我每到一个岗位都力求做得更好,每换一个岗位都当作事业来干。”

岗位有大小,奋斗天地宽。

当兵要增长本事,追求成功,不要纠结被分配岗位的“好坏”,先从本职做起做好。

每位军人都履职尽责,军队的战斗力就会更加强大。

高科技时代,打仗依然要有好身板

媒体上形容“90后”“00后”的年轻人是吃着薯片、玩着芯片、看着大片长大的,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像温室里的花草不皮实。

“90后”“00后”兵入伍时确实身体素质普遍较弱,站军姿晕倒,五公里越野跑不下来……

有些新兵觉得:过去长征飞夺泸定桥、“奇袭白虎团”十多个小时奔袭直插三所里,靠的是“好身板”“铁脚板”;

未来战争主要靠高技术兵器、靠智力,体力格斗、白刃拼杀比过去少多了,体能还那么重要吗?

作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

某装步七连指导员李伟是国防生干部,体能是他的弱项。

到部队后,他庆幸自己“幸好当的是装甲步兵,要是摩步,我肯定被淘汰了!”

一次朱日和演习实兵对抗中,坐在连指挥装甲车上的李伟,遇到的第一个战场就是一片浮雷场。

“全员下车,排雷。”

李伟和官兵一道,一趟趟往返搬运浮雷。20多分钟后,他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

这时蓝军远程炮兵火力突然拦阻射击,连长命令全员登车、火速脱离。

已经落在后面的李伟见情况危急,立即用电台通知连长快走,别因为等他造成无谓牺牲。

战车越驶越远,李伟和一名战士只能采取跃进的方式,在后面跑步跟进。

战场瞬息万变,当李伟好不容易追上连队才发现,全连装备战损严重,人员都被打散了。

此时,李伟体力消耗很大,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可紧张的战斗逼得他还得继续向前冲锋。

在和战士合力击毁一辆蓝军坦克后,李伟的体能接近极限,动作明显变慢。

就在他们准备休整时,前方忽然出现了小股蓝军,李伟和战士分两个方向撤退。

结果战士体力充沛,经过左冲右突很快全身而退,而李伟却因为精疲力尽被蓝军4名战士合围。

演习结束后,李伟感慨万千,写下了这样的“生死感悟”:

体能、技能、智能,是构成单个官兵战斗力的重要内容,哪一项不过硬,最终都会成为战场上的致命弱点。

如果当时我体能充沛,完全可以摆脱已经处于守势的蓝军。

在随后的复盘检讨中,很多官兵也谈到类似问题,面对高强度、长时间的对抗,好多人都因为体力不支,导致反应变慢,枉死在战斗中。

现在看,技能、智能都离不开体能这个基础。

朱德元帅说过:

“体力不好,再有勇气,再勇敢,也是空的。”

体魄是军人执行任务的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体能低下是对打赢不负责任。

现代战争空前残酷,对军人的体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广大基层官兵,在战争中要承受住很大的精力和体力的消耗。

强健的体魄是生成战斗力的有效载体,士兵身板越好,越大概率能在战场活到最后。

不盯着战场练本领,准星就瞄偏了

今天的训练场,就是明天的战场。实战化训练,绝不能弄虚作假、搞花拳绣腿,必须把每一枪都当作最后一枪。

因为战场没有“补考”机会,平时训练糊弄自己,战时就会害了自己。

战场上不能一枪毙敌,敌人就会一枪灭你。

有史料记载,曾经名噪一时的北洋海军打靶演习时,

“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码数已知,放固易中。”

“在防操练,不过故事虚行。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

北洋海军制定了颇为详细的战备训练章程,大多只是写在纸上的“摆设”。

甚至到了1894年5月,在临战前的最后一次巡阅演示中,这支舰队还在弄虚作假,糊弄上级,给朝廷制造了东亚最强海军的幻觉,最终直接导致了黄海海战的失利。

也有沉迷于数字光环,被“数字陷阱”坑害的。

想当年,伊拉克拥有坦克4000多辆、装甲车2000多辆、火炮3000多门,凭借庞大数字军队,自诩为“世界第四军事大国”。

结果海湾战争中,“完好的坦克群”闲置着,只是一堆毫无作战效能的废铁,没有伤到联军分毫。

庞大的数字军力不过是毫无意义的阿拉伯符号。

自欺欺人的“胜利”训练法、看似威武的“数字军力”,都是上阵无用的花拳绣腿。

能打仗、打胜仗得依靠经年累月的实战化训练积累。

在上级组织的一次红蓝双方对抗演练中,侦察兵周存奉命潜入蓝军阵地实施侦察。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蓝军竟然出动了一个连的兵力要活捉他。

危急时刻,他硬是用脑袋撞开房顶,不顾头破血流,冲出蓝军包围圈。

本以为已脱离险境,可前方一条近30米宽的大河又拦住了去路。

周存毫不犹豫一个猛子扎进河水。

隆冬时节,河水冰冷刺骨,他带伤险些溺亡,终究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成功泅渡,摆脱追兵圆满完成任务。

记者问他:“这只是一次演习,为什么要这么拼命?”

周存的回答掷地有声:“演习就是打硬仗,我是一个兵,当兵就要真刀真枪练就打胜仗的真本事!”

作为军人,只有对标实战,在真训实练中提升打赢本领,积蓄打赢能量,才能在战场上笑到最后。

为了人民生活美好

说一千道一万,上了战场能打仗、打胜仗的士兵才是合格的兵,才是真正的革命军人。

未来战场不会偏袒哪个人,胜负要靠本事来说话,没有过硬的“金刚钻”,就吹不响迎接胜利的冲锋号!

作者冯紫英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军营经历,也是带兵经验丰富的部队领导。

他对军人所需本事本领的认知深刻,了解士兵训练的内容关键,清楚基层官兵的所思所想、困惑迷茫,所以写出的作品真实接地气。

他在书中详细解答了基层官兵非常关心的问题:

如何在不同的岗位上提升自我,发展进步;

如何更好地开展实战化训练,实现素质过硬、能打胜仗。

基层的官兵读此书,有利于个人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成长成材;

军营外人读此书,能够一睹新时代中国军人的思考探索和风采风貌。

——The End——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语听书原创内容,版权归新语听书所有,如需转载可联系授权。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