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课堂 东莞行动|三级联动,推动区域教研方式转型

教育莞家
+订阅

【编者按】

教育兴,则城市兴。近年来以教育扩容提质为抓手,东莞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并先后获得国家、省级荣誉——2020年8月、12月,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2021年11月,成功入选广东省首批5个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区(下称“三区”)。

以品质课堂为主阵地,以两个国家级示范区平台为支撑,东莞统筹推进三区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实践道路。为进一步梳理两年来,在打造品质课堂、推广国家优秀成果等行动中的创新举措与成效,形成可复制、可参考、可推广的经验,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联合南方+特别推出“品质课堂 东莞行动”栏目,敬请关注。

聚焦区域教研课程体系构建,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课程标准的落实以及教育教学的发展改革……这是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创建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以下简称“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的实施内容与目标。

自2020年12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基地后,东莞市积极推动该国家级教学成果的落地,构建“教育局—教研室基地”的三级联动工作模式,通过遴选认定6个“东莞市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基地”,凝聚推广应用合力,确定“构建区域教研课程”的成果目标,致力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教研体系,推动区域教研方式转型。

推广应用与教研项目深度融合

自2021年开始,东莞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市教育局成立成果推广应用领导小组,市教育局教研室组建项目推进工作组,遴选6个东莞市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基地(万江教育管理中心、大朗镇教育管理中心、东城教育管理中心、长安镇教育管理中心、望牛墩镇教育管理中心、寮步镇教育管理中心),构建“教育局教研室基地”的三级联动工作模式,形成“1+1+6”行动实施方案,全面带动成果推广应用在东莞市内有效实施与全面推广。

2021年3月,东莞举办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启动仪式

2021年3月,东莞举办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启动仪式

“在推广应用这项教学成果的过程中,我们将其与教研室工作规划和承接的项目深度融合,协同推进成果应用与教研项目开展。”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工作开展之前,教研室首先分析了当前全市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基于现实情况选取推广应用切入点,设计行动改进方案。

通过内部研讨,深入研究“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的“5+M+N”教研课程体系,结合各学科教研工作的困点与痛点,最终东莞确定了“构建区域教研课程”的成果目标。各学科教研员则集合骨干教师进行座谈,调查学科教师的培训需求,统整各个学科主要工作,明确学科教研课程基本内容与框架,在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寻求与教研工作的融合创新。

比如,2022年9月,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P+R+E’区域教研课程体系建构研究”(注:其中“P”是指Public Course公共课程;“R”指的是Required Courses必修课程;“E”指的是Elective Course选修课程)项目获得广东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项课题立项,为此东莞确定了借鉴“5+M+N”教研课程体系的研究路径,着力推动市级教研模式转型,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教研课程体系。

“P+R+E”区域教研课程体系

“P+R+E”区域教研课程体系

这一融合创新的工作方式,也在各成果推广基地同步实行。以寮步镇教育管理中心为例,2021年该镇申请了市级立项课题《基于课程标准的镇街教研课程建设研究》,2022年成为东莞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基地后,开始协同推进两项工作。

明确四大目标开展7次线上教研

推广应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离不开东莞的实践探索,更离不开成果持有方的科学指导。三年来,东莞与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始终保持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扩大推广应用协作体,深化成果理解与应用。

2021年,东莞组队到北京参加该项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启动会;同年9月邀请了北京市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姚守梅作专题讲座;借助云端开展线上研讨,搭建起“东莞北京海淀”“东莞云岩”的沟通交流平台,形成关系紧密的成果“持有方示范区”的推广应用网络,进一步扩大研讨范围,深化交流合作。

2022年5月,东莞开展“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学成果推广应用专题研讨活动

2022年5月,东莞开展“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学成果推广应用专题研讨活动

在此基础上,2022年东莞进一步加强与成果持有方合作,推动实现成果推广应用与全市教研工作融合创新。

来自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数据,2022年东莞先后邀请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4位教研员开展4次主题研讨会,构建了生物、数学、语文、物理等学科教研员的对接,形成了教研支持网络;聚焦在“课程建设”核心目标,东莞则从区域教研课程建设、教师校本研修课程建设、学生校本课程建设三个层面,对该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进行转化学习。

围绕四大目标,2022年东莞面向全市教师开设7次线上课程教研

围绕四大目标,2022年东莞面向全市教师开设7次线上课程教研

“经过前期的访谈、问卷等调研,我们了解到教研员、中小学教师在课程的基本组成要素、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路径与方法、校本研修的设计这三个方面,学理知识浅薄、方法不够科学、实施缺乏指导,基于此我们面向全市教师开设了7次‘创建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研讨活动线上课程。”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相关负责人透露,7次线上课程确定了四大目标,即“明晰课程的相关学理、明确课程的组成要素、掌握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明确校本研修的设计路径”。

线上课程实施依托于教研室及6个推广应用基地开展,以每月一个主题形式开展线上教研活动,并利用钉钉平台开展“研训活动”直播,供全市教师永久查看、回放学习。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度7次线上教研观摩人次达24000。

“创建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研讨活动内容

“创建基于课程标准的区域教学改进体系”研讨活动内容

多维度创新教学成果“本土化”转化

通过行政引领、教研室牵头、基地实施,将成果推广应用与教研工作结合,优秀教学成果在全市范围内的推广应用,带动东莞教师革新教育教学、参与成果学习与转化,极大地浓厚了全市教研学术研究氛围,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个人研究”“市域推进”多层次多维度的推广应用模式,创新教学成果的“本土化”转化

其中,“个人研究”是指以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项目为专项课题,组织全市教师积极申报;“市域推进”则以转化创新优秀教学成果为方向,积极申报省级项目。

在以教研室为主要推广应用单位,6个教育管理中心为推广应用基地的结构化推广应用网络中,教研员们构建了学科教研课程,教管中心的主任和学校的校长们开始尝试构建校本研修课程,学校教师开始构建校本课程。比如东莞市长安镇教育管理中心带领学校长安镇中心小学构建劳动校本课程,望牛墩镇教育管理中心在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基地的基础上构建了语文教研课程。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提高东莞教研工作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学成果推广应用提高东莞教研工作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而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则成为优秀教学成果的最大受益者,不仅给教研员们带来工作理念和思路的转变,也促使教研员们重新思考以往碎片化、零散性的教研工作,从活动课程化、教研系统化的视角来统整教研工作,提高了教研工作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在教研室每周一进行的“莞邑教研微讲坛”活动中,每场都是教研员们分享自己所构建的学科教研课程,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教研员们开始深化对于学科教研课程的学术研究。比如,高中英语教研员黄来成老师申报的《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英语教研活动课程化实践研究》课题,在2023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广东省重点项目中获准立项。

而在省教育研究院专项课题“‘P+R+E’区域教研课程体系建构研究”中,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建构区域教研课程框架分析表,初步形成了以12个不同学段学科所组成的“P+R+E”区域教研课程体系,构思教研活动的课程化、系统化、结构化。

【统筹】王慧

【采写】南方+记者 黄婷


编辑 冯文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