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作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广州开发区有着与生俱来的开放基因,不断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
过去5年,作为广州改革开放主阵地,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依托重要战略平台,持续提升重点产业领域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乐金显示、小鹏汽车、百济神州、创维科技等重大外资项目对该区实际利用外资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5年来,该区实际利用外资每年保持稳步增长,累计总额已超120亿美元,其中2022年突破29亿美元大关,2023年1-6月达17.8亿美元。截至2022年底,该区累计有135家世界500强企业设立企业(项目)315个,其中包括78家外资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设立企业(项目)数量达到179个。
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中新智慧园。贾自豪 摄
今年以来,该区已经有40多批次政府事业单位、国企团队出国出境招商。在年初商务部发布的2022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中,广州开发区直接利用外资额连续4年排名全国经开区首位。据悉,今年1月至9月,广州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已达27.19亿美元,同比上升20.6%。
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形成了知识城、科学城、海丝城、生物岛——“三城一岛”战略平台,强化联动发展。5年来,该区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湾顶明珠”的区位优势和“万亿制造”强区的产业优势,全力作好“开放”文章,在开放大潮中不断扩展朋友圈。
——深化港澳合作,着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穗港科技合作园是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与香港在广州开发区云埔工业园片区共同规划的科技创新园区。2021年,穗港科技合作园管委会推动弘亚数控集团在园区投资设立穗港合资企业玛斯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美元,引导园区港资企业蓝月亮在现有基础上增资1.97亿美元。目前园区有港澳资企业63家,其中规模以上港澳企业共计18家,总注册资本达27.7亿元。
今年以来,该园管委会赴港澳开展招商活动,围绕香港人工智能及自动化、发明成果转化落地、网络技术、可持续发展、创意食品等进行了探讨;与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就在区内共建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中心达成初步意向;2023年上半年引进百亿级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黄埔)医疗科技创新基地在穗港科技合作园落户。
——整合特殊区域,打造高水平开放高地。
2020年4月,穗港智造合作区管委会协调海关同意广汽本田开发区工厂以“视同区外企业监管”的形式实现内销生产;2022年,该司实现产值94.52亿元,同比增长20.78%,今年1-5月产值35.3亿元,同比增长22.6%。
2021年2月1日,广州黄埔综合保税区正式通过联合验收,成为黄埔区首个获国务院批复的综合保税区,聚集了京东、卓志、昊链、粤境通等龙头企业;2021年度全国综合保税区发展绩效评估中,黄埔综保区排名上升21位,位列全国第34位,综合管理水平居于全省前列。
——推进国际合作,搭建高精尖产业对接桥梁。
自2017年7月广州国际生物岛召开第一届官洲国际生物论坛开始,官洲国际生物论坛至今依然是生物医药产业的“达沃斯论坛”,每年吸引全世界的行业精英共同探讨全球生物产业发展脉络。除此之外,为促进国际合作平台的落户,生物岛园区采取“政府+公司”模式,合作共进,挖掘了许多国际一流项目线索和国际合作平台。
2019年11月,全球制药及高性能材料巨头德国默克公司在生物岛设立的默克广东创新中心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广州国际生物岛与美国、加拿大、瑞士、古巴等国家的科研机构、产业联盟与协会、企业建立战略合作,进行交流和技术转移。
——扩大对外合作,建成对外投资高地。
2019年至今,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新增境外投资项目239个,位居全市首位,包括生物医药、物流供应链、信息技术、批发零售等多个领域企业,覆盖38个国家、地区,对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达38.59亿美元。
其中包括新加坡、越南、泰国、沙特、阿联酋等15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地区,对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达19.21亿美元。从2019到2022年,广州开发区货物进出口总量增加了252亿元,成为广州市首个外贸突破3000亿元的区域,总量蝉联全国经开区前五名,与日韩、欧美、东盟等21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往来。
2022年,中新广州知识城片区和鱼珠片区成功纳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联动发展区,全区从积极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等16个方面提升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
广州国际生物岛。李剑锋 摄
目前,区级联动发展区58项自贸区改革创新事项已落实47项,为区内企业在办证、办事、商事登记、审批、税收和港澳投资者注册商事服务提供了便利高效的金融服务。
2022年11月,该区成功获批为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是国家、省、市对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在促进进口、服务产业、提升消费、示范引领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重大认可,将进一步推动全区自主创新政策的落地,为对外经贸发展提供更包容开放的营商环境。
南方+记者 刘珊
通讯员 孙旭东 林文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