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阳江:“沉浸式培训”成为干部培养新动向

南方+

当82天的培训结束的时候,何映璇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她利用周末时间给自己放了一天假,任务只有一个:补觉。

确实,她太累了。从7月3日,2023年阳江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到9月22日结业,82天时间里,她和班上39名同学上课听讲、准备课件、撰写读书心得、参加调研和撰写调研报告,几乎每天都早起晚睡,任务满满。

阳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春涛对这届中青班评价为:“三高四最五提升”。“三高”是指学员素质高、师资水平高、培训要求高。“四最”是指时间最长、投入最多、形式最新、调研最深。“五提升”是指学员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了理论水平、党性修养、能力素质、工作方法和廉洁意识。

除了传统讲授式教学外,阳江市委组织部创新运用沉浸式、案例式、访谈式、体验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尤其首次创新性地采取了“沉浸蹲点+驻点实践+成果交流”的培训模式,10天的广州南沙沉浸蹲点式培训,16天的“百千万工程”驻点实践,以及3天时间的调研成果交流会,真正提高了学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段十分难忘的经历,现在的我‘更接地气’‘更增底气’‘更有朝气’了。”一直在机关大院成长,来自阳江市政府研究室的何映璇如此评价自己的学习之旅。

“很多学员反映这次培训很‘卷’,正是这样短时间、集中式地训练,大家的文字撰写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工作效率等得到了有效提升。”杨春涛说,这充分体现了阳江市委抓干部教育培训和建强干部队伍的决心和力度。

“真下去”练就“真本领”

如何让年轻干部在实践中锤炼,强弱项、补短板,学真功夫、练真本领?或许,从此次中青班,我们可以看出阳江在青年干部培养思路和方式上的转变。

为期1个月的实战实训首次以“湾区培训+驻点实践”的方式开展,市委组织部和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研究确定了学员到镇村参与“百千万工程”工作的10个选题,其中包括开展提升镇级综合服务功能情况调研、推动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和农村“赤膊房”美化情况调研等。

33名学员安排驻镇实践,其余学员安排到市直机关学习。16天互换式的驻点实践,对于他们大多数人来说,陌生的环境、跨领域的工作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据了解,此次中青班的学员平均年龄36.1岁,都是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大多在机关单位成长起来,镇街一级工作履历欠缺。

市委组织部要求学员们驻镇工作期间,与镇村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每天撰写驻镇日志,并结合驻镇实践和自身工作实际撰写一篇3000字的调研资政报告。学员们要围绕驻点镇“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参与到镇村一线推动落实工作,并就当地存在的问题及短板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之所以有这样的要求,杨春涛说:“思想敏锐和知识的高度储备是年轻干部的优势,但也存在经验不成熟、实践经历不丰富的短板。这就需要我们搭建平台,提供实战实训的机会,通过市直干部下基层、基层干部上机关的方式,聚焦配强各级指挥部骨干力量、提升干部能力、提供人才支撑和推动乡村振兴等,以高质量组织工作赋能推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实施。”

互换式驻点期间,学员们没让组织失望。他们主动到基层一线、艰苦地区、吃劲岗位摸爬滚打,经受大事、难事、急事和复杂问题磨炼,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主战场、服务群众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同时,不断总结思考,深入分析实践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认真梳理盘点收获启发、成败得失,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

16天归来,学员们硕果累累。

“真投入”收获“真知识”

袁敏,阳江市公安局政治处组教科科长,此次他驻点阳东区大八镇。

出于职业习惯,袁敏总喜欢刨根问底了解实情。16天的时间,有10天是在各个村和部门调研,一圈走下来,还真发现了不少要改进的地方,驻镇日志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心得和体会。

袁敏在走访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时发现,普遍存在村医业务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低、接诊量少的问题。“受辖区人口少、村医业务水平不高等原因影响,实际各卫生站使用率不高,医疗资源浪费现象突出。”袁敏说,“我准备向镇委镇政府提出完善建议。”

而一身秀气的何映璇则通过身份互换,深切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艰辛和复杂。在阳春市春湾镇,她跟着镇村干部学会了跟当地老百姓拉家常。

“基层是个大课堂,做群众工作要有些土方法,要做到‘人熟狗熟’才算可以。”何映璇说,“这就要求我们制定政策的同志,一定要多做调研,熟悉下面的实际情况,要不就会出现上头和下头相互埋怨的难题。”

有着十多年统计调研经历的阳江市委改革办秘书科科长蓝兰则趁着这次驻点阳西县塘口镇的机会,实地走访周南、横山、竹迳等多个代表性强的村摸清镇村产业谋划发展方向,把身心都沉到基层中,重点做了《打造现代城郊融合型乡镇发展的路径研究》,以期通过蹲点调研对塘口镇如何发挥城郊型镇自身综合优势,借助城市和乡村的双重辐射,壮大镇域经济提供一些积极的施政参考。

“牛南村神景富硒农业产业与休闲文旅示范基地项目在开发过程中涉及少量用地用林指标受限问题,因其符合创新乡村土地利用的范畴,我就把掌握到的文件要求提供给项目负责人,并主动帮忙对接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协助其解决用地难问题。这点我挺高兴的。”蓝兰说。

与以上三位“下乡”的干部相比,杜理想则被安排了“进城”。

他任职的北惯镇是省城乡融合发展试点中心镇,是阳东工业发展的“主战场”,如何精准细致服务企业,帮助企业治“痛点”疏“堵点”解“难点”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阳江市工信局跟班驻点学习期间,他坦言在全局统筹和跨部门沟通协调方面深受启发,在对线上工具的运用上理解更深。

“我的调研报告选题是深化产城融合,以高质量服务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已经找到了一些思路和方法。”刚刚升任北惯镇委书记的杜理想说。

迈开步子察实情、静下心来谋对策。这是16天来,学员们共同的状态和心得。“从不会到会”,在办公室里没有找到的灵感,在驻点单位找到了答案。

一遇春风便化雨。有了这种“吃透乡情写出实情”的深入调研,各种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在这40名学员脑海中“徐徐展开”。

“真创新”带动“真改革”

9月20—22日,是学员们“现场比武”的时刻了。40名学员带着他们的调研成果走上讲堂跟大家分享。

成果交流会分为6场次,分别设置了镇村建设、文化旅游、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党建/其他、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等6个专题,同时邀请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市直有关单位、县(市、区)及镇(街道)等有关领导进行点评。

袁敏从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内涵、重要意义、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聚焦优化城乡社区警务运行模式,提出了“在统筹谋划上拓展路径、融合发展,在落地实施上立足实战、实用实效,在保障支撑上持续用力、夯基固本”的推深做实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对策建议。

何映璇则认为春湾镇应以加快打造省级示范试点、全面做大做强中心镇为重要抓手,全域式发展壮大旅游产业、打造特色旅游小镇,实现以旅游产业的重点突破带动春湾镇融合发展。

对城郊镇融合发展有思考的蓝兰认为,塘口镇应当在主动服从城市发展大局中,借助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解决好“顶层设计”“产业振兴”“城乡建设”“人才集聚”等问题,走出一条为城市服务、与城市接轨、参与城市分工、策应城市发展的镇强、村美、民富之路。

杜理想更关注强化乡镇服务企业的职责和功能,他认为应围绕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推动赋权强镇、强镇赋权,将自然资源、城乡规划建设、安全生产和消防、生态环保、统计等涉企权限通过下放、授权、委托等方式更多地赋予乡镇,破解“政府为什么服务企业、服务什么企业、怎么服务企业、如何评价服务成效”等问题。

杨春涛对学员们的调研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说从这3天的学习调研成果交流会可以看出,学员展示的内容和撰写的调研报告大部分是选题较好、数据详实、案例丰富、问题分析准确、意见建议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这都是基于实实在在的一线深调研基础上的。

“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遇事能办”,杨春涛在开班仪式上给年轻干部们提出要苦练这三项基本功。三个月时间如白驹过隙,他欣喜地看到,大家的文字撰写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工作效率等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思想进一步统一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上,开阔了眼界,振奋了精神,鼓足了干劲,理清了工作思路。

“真下去”练就“真本领”,“真投入”收获“真知识”,“真创新”带动“真改革”。将培训与调查研究进行深度结合,既有效激发年轻干部工作热情,又推进了“百千万工程”各项政策在基层一线落地见效。

时至今日,何映璇五岁的儿子仍经常缠着让妈妈多讲讲春湾的故事,对小朋友来说,一个盛产白麻叶贴、凌霄猪手、春湾牛杂等美食的地方,也一定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何映璇已承诺孩子,尽快带他去春湾走走转转,这里不光有美食美景,还有一大群可亲可敬的好同事好朋友……

【撰文】赵强  通讯员 林雅  许能伟

【图片】阳江市委组织部提供

编辑 伍青 彭奕菲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