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记者 
 
 
     梁世雄:作品捐给国家,我心安理得
10月26日,作为广州美术学院建校7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梁世雄先生作品捐赠及《梁世雄全集》《容庚学术著作全集》赠书仪式在广州美术学院举行。
活动现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原系主任梁世雄,偕同夫人、容庚之女容璞,向广州美术学院捐赠《东风吹遍瑶家寨,绿满梯田青满山》等60件、16套画作,以及一套22册《容庚学术著作全集》。即将首发的《梁世雄全集》也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向院方捐赠。

《东风吹遍瑶家寨绿满梯田青满山》148×73cm 1963
此次捐赠作品均为梁世雄早年精品力作,既有描绘粤北山区农村风景的山水画,也有记录湛江堵海工程的写生作品,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兼具,对研究新中国初期高等美术院校的写生、教学与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向海洋宣战》。
1960年,身为中国画系教师的梁世雄带领学生到湛江堵海工程工地开展创作写生。返校后在著名画家关山月、黎雄才的带领下,师生集体创作的大型国画《向海洋宣战》,成为广州美术学院早期的经典名作。
为了全面反映梁世雄先生跨度近70年的艺术创作的整体面貌,岭南美术出版社历经两年编辑出版的8卷本《梁世雄全集》也在本月完成。

《梁世雄全集》。
回顾广州美术学院70年风雨兼程,年逾九旬的梁世雄教授及其一家三代,可谓这段历程最真切的见证人。
身为广州美术学院最早的一批大学生,梁世雄从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成立起,到毕业留校任教,就没有踏出过广州美术学院的大门。不但如此,他的夫人容璞、女儿、女婿和外孙女,都是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生。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梁世雄与夫人容璞。
“我的作品捐给国家,心安理得。”感念校长胡一川,恩师关山月、黎雄才,以及岳父容庚的教导,梁世雄及其家属近年来陆续整理出大批不同年代创作的美术作品,频频向国家机构进行“大手笔”捐赠——
早在2019年“心随江山——梁世雄中国画艺术展”,梁世雄就为中国美术馆捐赠多幅作品;次年同场举办的“有容乃大——容庚捐赠展”,家属又为馆方捐赠多件容庚藏品与书画作品。
去年10月,梁世雄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海量作品,更被纳入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史文物抢救工程项目”,捐赠内容还包括高剑父、容庚、关山月的多幅作品,在国家级文博殿堂留下沉甸甸的岭南文化瑰宝。今年11月,这批捐赠作品也将在“河山在望——梁世雄捐赠作品展”正式与公众见面。

《容庚学术著作全集》。
“学术乃天下公器”是容庚先生的名言。此次《梁世雄全集》《容庚学术著作全集》同场捐赠,或许就是几代岭南学人精神“接力”最生动的写照。活动前夕,梁世雄教授及其夫人容璞接受小南专访,分享他们对岭南文脉赓续与“广美精神”传承点滴所思所感。

谈创作
捐赠画作留住国家记忆
小南:这次捐赠的作品,大部分是梁老早年的速写手稿。这些作品背后有怎样的创作故事?对这次捐赠有怎样的感想?
梁世雄: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自己带不走这些作品。这些年来,我也一直在给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捐赠作品。我的作品捐给国家,心安理得。

活动现场。
“深入生活”是关山月一直提倡的指导思想。1960年,我们去湛江堵海工程工地写生。采风之前,关老曾经派人到当地了解情况,结果回来汇报说,现场“冷冷清清”,没有东西可画。关老就觉得很奇怪,又派我去了一次。结果我到了现场,看到工地很热闹、很气派,这才有了这些作品的诞生。

湛江堵海工程工地速写。

湛江堵海工程工地速写。
当时,我们国画系老师和高年级学生一起动笔。当时筑堤没有多少大型机械,用的都是人力,但热火朝天的场景很有感染力。我们平时都参与劳动,也住在工地的平房里,住了一个多月。不但广美的胡一川、关山月、黎雄才,还有中央美院的罗工柳教授,也都在一起创作,同吃同住。后来关老亲自给作品题字“向海洋宣战”,我自己还根据写生素材创作了《归渔》,在全国都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梁世雄夫人、容庚之女容璞发表感言。
容璞:这批湛江堵海工程的作品,也就是前两年才被重新发现的,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梁世雄也参与过这次创作。其实,当年如果没有他的倡导,可能就没有《向海洋宣战》这一批作品。世雄画画是非常用功的,甚至每周只有一天才能回家跟孩子见个面。这批作品是湛江堵海工程过程记录的重要资料,不只有艺术价值也有文物价值。我们将这批作品捐赠出来,就是要告诉国人今天成就得来不易,要好好珍惜。

湛江堵海工程工地速写本。

湛江堵海工程工地速写本。

谈家风
三代“接力”传承捐赠精神
小南:《梁世雄全集》《容庚学术著作全集》两部全集都参与这次赠书仪式。容庚先生为二老留下哪些印象深刻的教导?
梁世雄:容庚对我的艺术创作影响非常大。我从前是不练字的。有一次,我拿自己的画给容庚看。他说:画画得不错,但是字不行,字不行就成不了大家。他的这句话很有分量。容庚家里有很多字帖。于是,我下决心天天练字,从早练到晚,练到手都肿了。我一开始练李北海,字体很粗壮,后来学文徵明,字体秀气,变化多端,更适合我的国画创作。

容庚书法作品(梁世雄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容璞:容庚是一位爱国者,这是他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他很热爱祖国的文物。小时候,我们四兄弟姊妹不是睡在床上,而是睡在四个大箱子上,里面都是容庚收藏的文物。抗战期间,我们全家省吃俭用,他将一半的工资都花在购买文物上,为的就是不让它们流失海外,让我们的后辈还能有机会看到这些东西。爸爸的这种精神对我们的教育很深。新中国成立后,他将这些文物都无偿捐赠出去了。我们也从来不卖画。我和世雄,还有我们的子女,将自己最珍惜的作品都捐赠给国家。

活动现场。
容庚与岭南画坛也渊源很深:他随叔叔容祖椿学画,随邓尔雅学习篆刻和古文字学,容祖椿就是居廉、居巢的学生,他本人画画与美术评论也做得很好,与高剑父、关山月、黎雄才都是好朋友。我父亲70多岁还和黎雄才先生上海珠桥骑单车比赛。今年是容庚逝世40周年。这次将两部全集都捐给母校,相信也是对我父亲与岭南画派之间的友谊最好的传承与纪念。

谈母校
“深入生活”是广美“传家宝”
小南:捐赠正值广州美术学院70周年校庆活动。“广美精神”对您的艺术人生产生什么影响?还有哪些寄语留给母校?
梁世雄:我和夫人容璞都是广州美术学院最早的一批大学生。70年来,我们见证了学校从广州到武汉,又从武汉到广州的历史变迁。1953年,校长胡一川带领我们这批华南人民文艺学院的学生来到武汉,创建了中南美专。1956年我从中南美专毕业,也正是因为胡一川校长的赏识,有幸留在学校任教。我今年91岁了,从来没有离开过广美。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为梁世雄颁发收藏证书。
“深入生活、反映时代”是广州美术学院的优良传统。办校之初,胡一川院长、关山月老师就带我们到农村、到工厂去“深入生活”。当年武汉到处都能看到同学们写生的身影。中国美术馆收藏我和容璞合作的《武汉长江大桥合龙前夕》,就是那个时期的见证。回想起来,过去的岁月虽然艰苦,却终生难忘。这次捐赠也为了让这段难忘的记忆得到更好的保存。高剑父先生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这样艺术才有发展。”我也希望这些捐赠作品能给学生带来启发和借鉴。

高剑父书法作品(梁世雄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采写】南方+记者 杨逸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仇敏业
【剪辑】南方+记者 杨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