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驱动 深港向前 |《施政报告》多次“点名”沙头角,合作区建设迎利好

南方+ 记者

深港双城故事再迎新篇章!

近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中表示,政府于短期内公布《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深度对接深圳和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规划。“北部都会区”规划会以“产业带动,基建先行”为主轴,成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节点。

据了解,香港“北部都会区”将分为四大区域,由东至西分别为深度对接深圳的沙头角、罗湖、河套、前海等四大区域。南方+即日起推出“四轮驱动,深港向前”特别策划。敬请垂注。

深度对接香港,盐田再迎机遇。

10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当中释放出了不少携手深圳共创未来的新信息。

记者梳理发现,“沙头角”一词共计出现了8次。香港沙头角位于香港东部,与盐田水陆相连。以中英街为核心标志的盐田沙头角区域,则具有优越的深港合作区位优势。该份报告的发表,正体现出深港双方,已在共同谋划发展沙头角地区上,达成了积极共识。

携手共建旅游生态圈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与香港水陆相连的城区,地处深港合作前沿的盐田,近年来主动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构想,提出全力打造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努力构建国家级深港合作战略平台,支持服务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

今年的施政报告也明确,北部都会区将分为四大区域重点发展,其中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包括红花岭、沙头角、印洲塘等,人文和自然资源丰富,带动康乐及旅游发展。

文旅业的发展,需要人员的方便流通。而当下对广大港人而言,进出沙头角仍是十分不便:即使是沙头角的居民,也需要禁区纸(类似通行证)才能进入。

为此,《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中提出了方便港人进出沙头角的诸多措施,包括:

明年初起,逐步开放沙头角禁区(除中英街),首阶段容许游客从网上申请许可证进入沙头角游览,推广沙头角和邻近外岛的文化生态旅游。我们亦会与深圳市政府共同研究香港沙头角和深圳沙头角发展文化旅游区的可行性,包括研究让两地旅客更便利进出旅游区的安排。

值得关注的是,未来香港市区和沙头角地区的“硬联接”,也将进一步改善:施政报告中提出,香港特区政府会推进两铁一路新项目会推进“北部都会区”东面新市镇发展,其中北都公路(新界北新市镇段)将由北都公路由粉岭北向东伸延,接驳至沙头角公路交汇处,打通新界北的东西脉络。

合作区建设驶入“快车道”

共同谋划发展沙头角,深港两地已达成强烈共识。

一方面,深港两地的沙头角不仅“同名同姓”,而且地缘相近、经济相融、人文相通、民俗相近。

另一方面,两地的产业布局也不谋而合:深圳谋划依托沙头角跨境免税消费,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而香港也希望依靠逐步开放沙头角禁区,吸引更多港人前来旅游,带动地区发展;因此,两地都把目光投向具有先天“商贸基因”的沙头角。

“再造一个沙头角”,盐田已经率先行动:2022年,《加快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建设的实施方案(2022-2025年)》正式印发。根据规划,“合作区”总面积达26平方公里,将面向深港释放产业空间超过500万平方米,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新增年旅游人次超过1000万,形成千亿级旅游消费产业集群。

近年来,合作区建设通过“硬联通”“软衔接”正驶入快车道,成势见效,与前海、河套并驾齐驱的深港合作发展“三大平台”之一。近日召开的深圳市委七届七次全会进一步提出,全面深化与香港紧密务实合作,加快建设前海、河套、沙头角等重大合作发展平台,加强与港澳的交流合作,实现相互促进和共赢发展。

国际跨境旅游首选目的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特色引领区、深港共建共治融合发展新典范......这是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值得期待的是,伴随着《行政长官2023年施政报告》的出台,深港两地的合作将更为紧密,合作区建设也将驶入“快车道”,盐田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将再添内生动力。

【统筹】南方+记者 崔璨

【撰文】南方+记者 徐烜和

编辑 左钰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