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轴转五天,终于迎来不用“搬砖”的周末,简女士见天气晴朗,心血来潮沿着深圳湾跑了5公里。本以为能出出汗舒展舒展筋骨,谁知当晚脖子越来越酸,右膝盖也疼痛难忍。歇了几天不见好转,她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深圳市中医院就诊。
“脖子和膝盖的问题只是表象,关键是你长期久坐不动引起脊柱不平衡,一旦运动发力点不正确,一系列问题都冒头了。”推拿科主任、主任中医师林远方一边顺着简女士的脊柱轻按检查,一边说,“脊柱是骨架的主轴,全身活动的控制中心,是我们的‘第二生命线’,要好好爱护。”
传统推拿正骨被不少人认为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同于此,林远方将传统中医正骨手法与现代运动力学紧密结合,通过“整脊疗法”重构人体力学平衡,让无数患者被抬着进医院,走着回家。
辨“乱”论治扶正脊柱
韩先生体验过林远方诊治手段之神奇。几年前,由于经常腰酸腿痛、运动受阻,他到外院拍片检查,发现胸椎和腰椎交接处长了脊膜瘤。他本打算接受手术切除,但想到要用钢板固定脊椎不免害怕,术前一天退缩了。
腿痛仍在继续,纠结之下,韩先生找到林远方,请这位病友口中的“无刀健客”出出主意。林远方仔细观察MR片后,又检查他的脊骨和骨盆,脑海中飞速“构建”出一张人体力学图——患者长期久坐且姿势不正,臀肌无力、腰大肌挛缩,导致骨盆前倾、腰部前凸,胸腰椎交接处椎管随之变形,内环境变差而气血不通,久而久之滋生出肿瘤。
“考虑到脊膜瘤是良性的,就像严重的椎间盘突出一样压迫神经,不一定要割除,或许可以用整脊手法处理。”林远方分析。接下来,他一步步纠正韩先生的腰椎并调整椎曲、改善椎间孔形态、拓宽椎管,十几天后,神经压迫得以解除,疼痛大大缓解。随着治疗和康复锻炼持续推进,三年后,脊膜瘤奇迹般消失,韩先生也再度健步如飞。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先挖掘病根,再做治疗,达到因果同治、标本兼治的效果。”林远方介绍。基于这一理念,他追根溯源,分析造成人体脊柱力学失衡的紊乱因素,辨“乱”论治,让每一次诊治都能顺利驶向“目的地”——他把治疗比作开车,“只有明确方向,才能到达终点。”
找准诊治理念和路径不是一夕之功。
最初,林远方是个“骨科小子”,1990年代末从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后,留在实习的深圳市中医院,平时主要做手术,处理骨折、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等骨伤。手术之外,他迷上了正骨推拿,经常草草吃过午饭,利用休息时间给患者做正骨手法。无需任何器械,仅需推拉揉移,就可以让颈肩腰腿痛的患者大感轻松。
对这种外柔内刚的力量感受越来越深,林远方闲时更是一头扎进正骨的世界,一边向推拿科医师请教,一边到图书馆仔细钻研相关专著,对照着解说进一步练习手法。他的努力、热忱和成长有目共睹,2008年该院推拿科开设住院病区时,他顺理成章地被调去担任负责人。
但正骨手法虽妙,却很难应用到所有脊柱疑难病上。比方说,对于腰椎滑脱、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正骨推拿仅能缓解痛苦,过一段时间容易复发,还是得选择手术。“有没有可能不手术也能解决这类疾病?”林远方陷入苦思。恰巧此时,他认识了全国中医骨伤名师、“中国整脊之父”韦以宗教授,后者创立了脊柱运动力学新理论,强调正骨推拿的核心在“整脊”,为他指明了方向。
在韦以宗的指导下,林远方掌握了中医整脊术,很快能熟练运用“理筋—正骨调曲—练功”三部曲解决患者的苦恼,后来又结合多年骨科临床经验进一步创新出“定点杠杆正骨手法”。
“前年春天是我人生的至暗时期,是林主任把我拉出深渊。”邱女士回忆,当时左腿浮肿、腰部抽筋,走两步膝盖就钻心地疼,先后到多家医院就诊,但病情总是稍有缓解就又反复,难受得吃不好、睡不稳,体重从130多斤骤降至100斤。多方打听下,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深圳市中医院。
林远方接诊时发现,由于浮肿严重,邱女士的左腿皮肤紧绷,薄而发亮,按压形成的坑洞久久不回弹。见状,他先为其消肿,“这就如同把歪树扶正之前先松土,做好准备工作。”他解释。
接下来,林远方把病根定位到腰部,指出邱女士骨盆前倾、腰曲过大,过紧的腰大肌造成股动静脉受压,引起下肢肿胀以及膝关节炎症状。他下手轻巧,利用杠杆原理,一节一节地“撬动”26块脊骨,将其扳正、捋直,再由点及线,调整脊柱的整体曲度,恢复其原有的模样。然后,又安排推拿科的康复治疗师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指导患者通过日常化的练功巩固疗效。半个多月后,邱女士完全康复,并因此养成了运动的好习惯。
▲林远方审阅影像检查结果
让更多人站如松、坐如钟
“智能科技让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作时在电脑前久坐,休息时歪躺着刷手机,不注意运动,越来越多人因此落下了或大或小的脊柱问题。”林远方感慨。同时人们普遍缺乏对脊柱健康的重视,往往直到出现明显疼痛,甚至拖得不能再忍,才到医院就诊。
为此,林远方非常重视科普教育,他上电视、写文章,尽己所能帮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脊柱健康。同时,他善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患者讲解病情,比如,用“扶正树木”比喻中医整脊治疗,用“开车前先打开导航定位”比喻治疗前先找准病因,用“晾衣杆和晾衣绳”比喻骨盆和盆底肌……这种做法在科室普及开来。
“推拿科医生的话真接地气,把复杂的肌骨变化捋得清清楚楚,让我科学地认识了‘月子病’,不再为它感到羞耻。”宝妈程女士说,她产后出现子宫轻度脱垂、肛门坠胀、腰背痛、尿频等症状,曾在月子会所花费数万元“调整”却无甚起色。在推拿科,她听完医生解释后积极配合盆底治疗,一系列症状得以改善,化解了难言之隐。
同样获得良好心理感受的,还有一众脊柱侧弯患者。12岁的小杰就是其中一位,他曾经佩戴矫形支具,闷热的夏天也背着“盔甲”,不仅无法和同学们一起上体育课,而且总感觉别人投来异样的眼光。正值青春期的他有时宁愿悄悄脱掉支具,仿佛这样就能呼吸到自由的空气,但随之而来的是治疗效果不如预期。
小杰妈妈为此伤透了脑筋,在了解到深圳市中医院有小儿推拿门诊后,连续大半年坚持带儿子来治疗和训练。渐渐地,小杰的脊柱侧弯得以纠正,平时的站姿、坐姿端正了许多,摆脱了“沉重”的支具,笑容也多了起来。
“我国每一百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有脊柱侧弯,且青少年发病率越来越高,占比达3%以上。中医整脊术无痛、无伤口,有利于纠正40度以下的畸形脊柱,守护‘人之栋梁’。”林远方介绍,科室为脊柱侧弯青少年患者开设寒暑假训练营,提供一对一或团体训练,后续还安排专人跟进。
高质量且人性化的服务为推拿科打响了口碑,越来越多深圳人乃至广东人知道了深圳市中医院的中医整脊术,并乐意到这里诊治。为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林远方进一步加强科室建设,完善“医-康-护”一体化的科室架构,筑巢引凤,近年来引进多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并从南部战区空军医院等三甲医院引进高端人才,包括此前为飞行员提供肌骨训练的康复治疗师组长等。他还借力深圳市政府医疗卫生“三名工程”,推动推拿科于2017年引进韦以宗教授团队。
▲林远方为患者开展整脊治疗
推拿科一步步成长为深圳市中医特色专科、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主任委员单位,还被艾力彼榜单评为2018年度中国中医医院最佳临床型专科。科室70多张床位总是很抢手,长期保持满员状态,如今还有不少患者排队等着住院。
“我们科室受欢迎还有一个原因——治疗的性价比高。”林远方介绍,由于几乎不需要耗材,患者花费不大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比如,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一周左右即可取得不错的疗效,一般性的疼痛在门诊治疗两三次即能缓解,且实践证明只要好好锻炼,没有后遗症。
为使高性价比的中医整脊治疗惠及更多基层百姓,林远方借着自己身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主任委员的号召力,开展了大量深入基层的义诊活动,足迹遍及贵州、宁夏、新疆等地区。他还成立“星火计划”培训班,在山东、江苏等地培养整脊人才;和韦以宗教授共同编撰“十三五”“十四五”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医整脊学》。2021年,他还牵头成立了全国中医整脊联盟,携手国内四五十家医院,进一步发扬整脊术。
普及技术的同时,林远方也重视学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自从被深圳市卫生健康委选拔为市中医推拿质控中心主任以来,他牵头制定从业规范,并联系华为前工程师,为搭建整脊治疗信息化平台、优化流程提供技术支持。
“中医整脊术是一门建基于中医传统的学科,从经典中汲取了关键性的理念和方法;它也是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还有很多探索发展的空间。”林远方干劲十足——这也是他许多年前就许下的承诺:他出生于梅州兴宁,是母亲42岁高龄诞下的幼子,在因重度营养不良奄奄一息之际,被好心的路人推荐了一名老中医,吃了几包中药后慢慢活了过来。“母亲以前常常念叨这个故事,给我对中医留下最初的印象——朴实无华,却能见奇效。从此,我立志当一名中医师,悬壶济世。”
欢迎订阅2023年《人之初》杂志
▼▼▼
记者 | 杨璇
编辑 | 久久 任君飞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