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后人现身韶关武江,讲述传唱80余年经典背后的故事

南方+ 记者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就是1938年10月,光未然率领抗敌演剧三队在壶口附近东渡黄河途中,目睹了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后记录下的真实写照……”10月25日上午,由韶关市武江区委宣传部主办的“《黄河大合唱》百年来中国历史之文化经典专题讲座”在武江区文化馆举行,讲座现场,《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光未然次子张安东将这一经典传奇作品的创作历程娓娓道来。

活动现场。

据介绍,本次活动以经典作品《黄河大合唱》为主线,由光未然次子张安东和光未然内侄黄平到现场讲述《黄河大合唱》创作前后的背景故事,通过再现音乐创作背景故事展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来自武江区直相关部门、中小学负责人,及文艺工作者、学生代表120多人现场聆听了这堂特别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武江区新媒体中心同步对讲座进行线上直播,让参与者进一步感受音乐作品对增强文化自信和振兴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

活动现场。

创作至今80余载

《黄河大合唱》因何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红色文化经典作品《黄河大合唱》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该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由七个不同演唱形式的声乐作品和一段配乐诗朗诵构成,共分为《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八个乐章,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勾勒出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壮丽画卷,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张安东在作主题演讲。

张安东在讲座中介绍,其父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22岁时创作歌曲《五月的鲜花》,用悲愤的词句警醒全国同胞。1937年,光未然受党组织委派由武汉去到上海。在一次歌咏大会上结识了冼星海,从此,他们开始了极具时代意义的合作。1939年1月,光未然因为在山西坠马受伤后前往延安疗伤。疗伤期间,当时已在延安开展工作的冼星海前往医院看望光未然,两人见面后,创作热情再次被激发出来,冼星海提议两人再来一次合作。此后连续五天,光未然口述400行歌词,把原来准备创作的长诗《黄河吟》改成了大合唱《黄河吟》的八段歌词。听完歌词的吟诵,冼星海一把将词稿抓在手里说道:“我有把握把它谱好”。经过连续六个昼夜的努力,冼星海奇迹般地创作完成了中国音乐史上空前的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全部曲谱。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首次在延安公演,没有低音乐器,就用汽油铁桶改造成低音二胡。还有用大号搪瓷缸装着20多把勺子制成的新型“乐器”,发出“哗啦哗啦”之声,与管弦、锣鼓配合着合唱,烘托出黄河万马奔腾之势。这场乐器简陋却满怀激情的演出,赢得了观众狂热而持久的掌声。这部大型合唱作品也由此唱响了延安,唱响了全中国。

创作至今已有84年,《黄河大合唱》因何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黄河在抗战中发出怒吼的力量,激发了华夏儿女的爱国热情和斗争决心,推动了全民族团结抗战,也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国际影响。《黄河大合唱》歌颂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力量,成为时代的声音。今天,依然激励着国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振兴中华民族。” 张安东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说道。

铭记历史

经典传奇薪火相传

如今,经历《黄河大合唱》创作与首演的前辈们都已不在人世,但后辈一直在薪火相传接力传承。光未然内侄黄平在讲座中介绍,近年来,包括《黄河大合唱》词曲作者后辈在内的热爱《黄河大合唱》的各界相关人士多方推动,积极参与《黄河大合唱》的推广传承工作。2019年,张安东与黄平等共同发起和组织纪念《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系列活动,包括由海内外30多个团体共同参与的“五洲同声唱黄河”活动88场、海内外华人“重走《黄河大合唱》创作之路”活动,参与编写《永远的<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纵横谈续编》一书。2020年至2021年《黄河大合唱》相关系列讲座在延安、武汉、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及多所高校陆续举行,受到当地市民和广大师生的热烈好评。

黄平在作主题演讲。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乐曲很熟悉,今天现场听老师们讲自己家的历史故事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年代同龄人经历烽火岁月的艰苦,以及如今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金福园小学六年级学生丁紫彤听完讲座后感慨,这是一堂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人们更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武江区委书记张广晖参加《永远的黄河大合唱》一书捐赠仪式。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赠书仪式,光未然后辈代表将《永远的黄河大合唱》一书赠予武江区图书馆收藏及供市民借阅。据介绍,《永远的黄河大合唱》一书选取了从1999年~2019年间三十位作者,六十多万字的文章,以《黄河大合唱》作者后人的亲历、体会、眼光和研究来叙述人们心中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纪念和追思革命先辈的佳作。

张安东表示,接下来将参与有关《黄河大合唱》题材的青少年教育文艺创作事宜,也希望《黄河大合唱》能更多地走进韶关武江的各大校园,传唱经典、传承民族精神。

【文字】南方+记者 唐音

【图片】李胜选 封俊

编辑 阙紫晴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