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奔腾千帆竞,黄金水道万古流。珠海、江门、中山、佛山、云浮、肇庆六地同属西江流域沿线城市,一衣带水、文脉相亲,共有共享如粤剧、龙舟、疍家水上婚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上婚嫁。
如何保护这些文化瑰宝,促进西江流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0月23日,“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区域协作研讨会暨联签协作意见工作会议”在珠海市斗门区举办。
会上,斗门区人民检察院带头分享非遗保护经验,并与其它五地检察院联签《关于建立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区域协作机制的意见》(下称《协作机制》),建立线索移送、情况反馈、办案协作、信息共享等9项机制。
非遗保护助力湾区文化软联通
西江自云贵高原奔腾而下,劈山开路,几度迂回,又在岭南大地并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其干流在珠海的磨刀门注入南海。
这一江清水从古时便帆樯如织,有“黄金水道”之称,并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岭南文化的主干部分。
近年来,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和破坏。此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项目还面临传承缺乏场地、受众持续减少等挑战,迫切需要切实提升系统性保护水平。
面对非遗保护、传承困局,检察机关可以发挥行政公益诉讼的督促协同优势,对于职能交叉不清、“九龙治水”等难题,推动多部门厘清职责、共同履职,及时有效发现并纠正可能造成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侵害危险的行政违法行为,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助力系统综合治理。
为加大对西江流域共有共享非遗的保护力度,促进西江流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珠海市斗门区人民检察院携手江门新会、中山、佛山三水、云浮云安、肇庆封开五地检察院联签《协作机制》。
《协作机制》建立了线索移送、情况反馈、办案协作、专家咨询、会商联络、信息共享、学习交流、联合宣传、融合发展等9项机制,旨在加强协作配合,合力守护西江流域非遗。
“探索建立西江流域非遗保护公益诉讼区域协作机制,是检察机关落实‘十四五’非遗保护规划关于‘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非遗保护传承,建立区域保护协同机制’要求的一次积极尝试。”珠海市斗门区院检察长白俊介绍,今后六地检察院将凝聚共识、共商共治,勠力同心守护非遗记忆,促推西江非遗创新传承,助力湾区文化软联通。
广东省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主任林淑瑜对《协作机制》寄予厚望,“希望六地检察机关加强沟通协同,深化协作联动,合力办出一批有影响、效果好的精品案件,共同讲好保护岭南文化检察故事,为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司法保障。”
“府检联动”形成保护合力
事实上,跨区域联合保护非遗传承并非易事,即便是在一地之内也面临诸多挑战。
珠海市斗门区广府文化、疍家文化底蕴深厚,拥有非遗项目40余项,占据珠海的“半壁江山”。其中水上婚嫁习俗、装泥鱼习俗等项目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装泥鱼。
然而,即便是传统文化如此丰富的斗门区,也出现诸如:生态保护区被迫迁移、传承人领取补贴但未开展传承活动、缺少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场所、美食类非遗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等问题,致使部分非遗项目濒临消亡、面临传承断代风险,非遗整体保护和发展状况堪忧,严重影响非遗项目活态传承与长远保护。
为保护与非遗相关的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知识产权,斗门区人民检察院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专项行动,成立专项调研组全覆盖摸排,聘请高校非遗专家学者提供专业咨询,通过实地调查勘查、调阅档案、走访座谈等方式展开深度调研。
经调查发现,斗门区非遗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现象,12项非遗没有代表性传承人、多名传承人领取补助但近三年未能开展传承活动、整体年龄偏大面临传承断代危机,装泥鱼生态保护区被迫迁移、装风鳝等濒危项目未进行抢救性保护,横山鸭扎包等美食类非遗存在生产销售“三无”预包装食品,莲洲舞龙等16项非遗没有传承场所,非遗知识产权未能有效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亟须诉源治理与系统性保护。
鸭扎包。
今年5月,针对查明的问题,斗门区人民检察院启动公益诉讼立案七件,同时,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保护联动会议”,邀请人大、政协、文广旅游体育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9个区职能部门及辖区各属地政府参会,并签署《斗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府检联动”保护意见书》。
经充分磋商沟通,结合听证评议意见,斗门区人民检察院向督促各行政机关开展前端治理,从完善配套保护措施、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协调建立生态保护区、细化传承人管理规范、加大知识产权综合保护、提升非遗产业融合等方面依法履职,加强非遗整体综合性保护。
收到检察建议和磋商意见后,各行政职能部门纷纷行动起来:细化代表性传承人认定、退出、考核机制,开展非遗知识产权指导与培训;建立非遗进校园工作长效机制;组织协调重壳蟹、泥鱼、禾虫保护区改造升级,并针对装风鳝等濒危非遗,拟定濒危项目保护目录并制定抢救性方案;推动非遗进景区,促进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斗门区人民检察院共立案办理行政公益诉讼25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21份,提出立法项目建议2份,监督出台区级层面规范性文件6份。
六地携手开创非遗保护新局面
非遗是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从‘共同体意识’的角度来讲,当社群中某项文化凝结成具有特定指向意义且可以共享的文化符号时,社群成员的个人情感就会被这一文化符号唤醒,并对该社群产生身份、情感或文化的认同。”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研究员、副教授孔庆夫介绍,除共同语言和饮食习惯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社群中影响力最大的文化符号。
“对外,以粤剧为代表的各级各类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海外华侨而言就代表了乡音、乡情和家乡,是其与祖国沟通最为显性的文化纽带。”会上,孔庆夫以粤剧举例说,对内,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文化环境中或者面对其他文化冲击时,唯有进一步扶持非遗项目的发展,持续开展非遗传承和社会普及活动,才能彰显民族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
如今,六地达成共识,开创了西江流域非遗融合发展的崭新局面。
《协作机制》规定,六地检察机关要以办理公益诉讼案件为抓手,着力推进西江流域非遗协同保护,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利于流域内非遗综合保护的违法行为;在公益诉讼个案办理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六地政府共同建立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搭建西江流域非遗保护合作交流机制,助力打造西江流域非遗传承创新共享平台;联合举办共有非遗项目的专题性展示、展演,让非遗成为城市群的情感纽带。
叉烧。
不仅如此,六地检察机关还将协同保护与非遗相关的生态环境,以及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龙舟古赛道等建筑物、场所、遗迹,形成对岭南文化的区域性整体保护。
“此前,珠海与中山、江门三地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就有成功经验,共立案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0件,推进了虎跳门水道、崖门水道的跨区域共管共治。”白俊介绍,《协作机制》建立后,将进一步扩大各地检察机关的公益诉讼“朋友圈”,破解非遗保护“九龙治水”难题,标本兼治助推非遗综合治理与协同共治。
【采写】南方+记者 王韶江
【摄影】南方+记者 关铭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