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油茶要“流油”,当从补足苗木缺口开始

南方+ 记者

10月24日至25日,由省林业局、河源市政府、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联合举办的广东省首届经济林丰收节——河源油茶节活动在河源和平县举办。

油茶节活动缘何落地河源?截至目前,全省油茶种植面积达282万亩,茶油产能约6万吨,油茶年产值超百亿元;而河源油茶种植面积88.9万亩,占全省三成以上,茶油年产量约1.9万吨,油茶年产值超30亿元。

然而,若要真正实现藏油于林,河源除了培育本土苗圃基地,保障油茶苗木供给和质量外,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方面,还需做出更多有益实践和探索。

补足苗木缺口

河源境内山地资源丰富,山区土壤植被状况好、昼夜温差大,种植、栽培油茶优势明显。今年,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契机,河源将在5年内新造油茶林34万亩,改造低质低效茶林9万亩,抚育油茶林20万亩。截至目前,河源已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油茶建设任务,完成任务量在全省排名第一。

然而,油茶苗木本地储备不足的问题仍横亘眼前。据统计,2024年,河源油茶苗木共需750万株,而本地现有油茶苗木204万株。以龙川为例,由于该县没有油茶育苗基地,是以需从江西、湖南等地苗木企业调运苗龄1年生及以上的苗木,以满足2024年全县190万株良种油茶苗的种植需求。

黄石片区6个镇是龙川油茶主产区之一。图为广东星汇生物科技公司位于黄石镇长洲村的油茶种植基地。  受访者供图

如何破解油茶苗木不能自给自足的难题?河源应加快油茶苗圃选址、建设、运作;严格执行油茶种苗生产“四定三清楚”,即定点育苗、定点采穗、定点生产、定向供应,品种清楚、种源清楚、去向清楚,确保油茶种植和低产林改造良种使用率达100%。

在保障种苗供给和质量的基础上,河源可按照《广东省先造林后补助管理办法》,激活造林奖补机制,落实先造后补、以奖代补等政策,发动企业、种植户开展油茶新造;并结合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加快油茶产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推广油茶贸易、加工、包装、销售全链条发展模式,打造河源油茶地理标志品牌,从而提升林地产出附加值,提高群众收益。

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

今年,河源申报的“广东省河源市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以全国第6名的成绩成功入围财政部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名单,将获中央奖补资金4亿元。

作为广东地区唯一入围的项目,河源市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总投资达13.18亿元,除中央财政补助4亿元、地方财政投入4.42亿元外,将撬动社会资本4.76亿元投入项目建设。依托财政资金以及社会资本,河源将建设良种壮苗培育基地2个,油茶营造总面积24万亩;并在市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基础上,谋划实施油茶高标准种植、生产加工水平提升等四大工程。

新鲜采摘的油茶果。

如何运用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连平此前做出有益探索。

国家储备林建设指的是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以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等措施,培育中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长周期大径级用材林。而油茶在“十四五”国家储备林建设中被纳入中短周期工业原料林范畴。

连平通过财政注资、国企担保,在全市率先启动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累计撬动国开行融资8亿元,有效落实资金保障。据悉,目前首笔贷款已发放到位,项目有序推进,预期收益可观,仅林下经济预期收入就达10亿元,县、镇、村以及农民均有收入。

资本是河源扩大“绿色版图”的重要保障。接下来,河源各县区可积极开展国家储备林项目贷款贴息试点,探索将财政资金作为资本金,撬动银行金融机构资金的发展模式。

进而言之,规模化造林与规模化经营互为表里,背后又需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支撑。未来,河源可通过推进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确保集体林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放活林地经营权、保障林木所有权,从而推动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在提升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蹚出新路。

南方+记者 李娇

不显示


编辑 见习编辑何嘉琪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