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认识这味上行专治头脑诸疾的要药——芎䓖(川芎)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订阅

您在山上见过芎䓖(川芎)吗?

读完这篇文章,爬山时不妨留意一下

它是一味治疗头痛、活血、行气的良药

被称为“血中气药”

我院药学部主任中药师涂兴明来和大家聊聊这味药材

一、历史沿革与变迁

本品以芎䓖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味辛,温。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芎䓖之名,李时珍认为是以其疗效所达之处而名,《本草纲目》释名云:“人头穹窿高,天之象也。此药上行专治头脑诸疾,故有芎䓖之名。”

芎䓖在古代已认定四川所产者为最好,因而很早形成川芎的名称。《图经本草》云:“关、陕、川蜀,江东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为胜。”寇宗奭《本草衍义》云:“凡用,以川中大块,里色白,不油,嚼之微辛甘者为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正式释名为川芎。川芎为常用的中药材,为“八珍”之一,“四物”之首。《药典》历次版本均有收载。过去,药材行业经营曾有按产地不同而将四川所产者称为“川芎”,湖南、湖北所产者称为“茶芎”,江西所产者称为“抚芎”,云南所产者称为“理芎”。亦有按生产环境及质量情况,将种在平原坝田上的称为“坝芎”,种于山上的称为“山芎”。

二、鉴别

品别之一 川芎(药典品)

别名 芎䓖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n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

产地 主产于四川灌县、崇庆。为四川有名的地道药材。此外湖南茶陵等产的称茶芎;云南大理等产的称理芎;70年代广东引种成功,广东潮安所产的个大、肉丰满,肉色白,辛辣味少,出口认为质量好,很受外商欢迎,已形成“广东川芎”的独特规格。

采收加工 南方温暖地区在小满后采挖,北方寒冷地区推迟到小暑前后采挖。川芎适宜采挖的特点是当地上茎的节盘显著膨大并略带紫色时,其地下根茎最丰富,此时采挖最适时。采挖后,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洗净,晒干或烘焙干燥。干燥后再放于特制竹笼内撞擦去净残须。四川习惯认为不宜日晒,以免影响色泽。广东有再晾半干后,用硫磺熏,然后晒干,其肉色白。但现在规定不允许硫磺熏。

经验鉴别

川芎(坝芎) 呈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2~7cm。表面深黄棕色至灰黄褐色,凹凸不平,有多数横向平行隆起的轮节,似绳结样。顶端有数个圆形凹陷窝,为茎基痕迹,下端及轮节上有众多的小瘤状突起的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切断面黄白色至浅棕黄色,散有黄棕色油点,形成层呈不规则波状多角形环纹,习称“蝴蝶花纹”。具浓烈辛香气,味辛苦微甜,有麻舌感。

川芎种植园Ligusticum chunanxiong

川芎植物 Ligusticum chunanxiong

川芎药材Ligusticum chunanxiong

川芎饮片Ligusticum chunanxiong

川芎药材

川芎切片表面观

茶芎 性状基本与川芎相同,但个较圆细,表面色较浅,切面油点较少,气香稍淡。

理芎 表面灰褐色、粗糙,常有未除净细根,切面油性少,味较淡。

广东川芎 个较大,表面棕黄色至棕褐色,肉质丰满,质略松,不如川产坚结,切面黄白色较鲜明,油腺点较少,气香,辛性较少,味微辛苦带甜。

广东引种川芎

规格等级 《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川芎分1~3等级,标准如下:

一等 呈绳结状,质坚实,表面黄褐色,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苦辛,麻舌。每千克44个以内,单个的重量不低于20克。无山川芎、空心、焦枯、霉蛀。

二等 每千克70个以内(单个重量无要求),余同一等。

三等 每千克70个以外,个大而空心的亦属此等,余同二等。

川芎的出口规格是:

拳形,绳结状团块,体质坚实,外皮黄褐色,肉灰白或黄白色,有特异香气。

一等 个头大致均匀,不能以大带小,无霉蛀,炕焦,无苗茎,不能有山川芎掺入,每千克36~44个。

二等 每千克50~64个,余同一等。

品别之二 山川芎(非正品)

来源、产地 同川芎。

采收加工 山川芎过去是指种植于山麓梯田上,地瘦瘠,产品质量差的品种。现在山川芎还指专门用以培植芎苓子(川芎种苗)的过时收获的质次川芎。大多在七八月后采挖,加工方法与川芎同。

经验鉴别 根茎呈绳结状或不规则条形团块。表面灰褐色,粗糙,个枯瘦,肉少。体质较轻松,断面灰白色,有松疏状裂隙,油性甚少。气味均较淡。

山川芎

规格等级 统庄,不分等级。

品别之三 抚芎(非正品)

来源 药材为伞形科植物抚芎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cv. Fuxiong 的干燥根茎。

性状鉴别 本品呈扁圆形结节状团块,顶端有乳头状突起的茎痕,在根茎上略排成一行。香气浓,味辛辣,微苦,麻舌。

抚芎

品别之四 东川芎(非正品)

来源 药材为伞形科植物东川芎Cnidium officinale Makino的干燥根茎。

性状鉴别 本品外形与川芎相似,为不规则团块状。长3~10cm,直径2~5cm。暗褐色,表面有皱缩的结节状轮环,断面淡褐色,有特异的芳香,味微苦。

东川芎

品别之五 藁本(非正品)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藁本 Ligusticum sinense Oliv. 的干燥根茎。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团块状,表面灰黄褐色,皱缩,有明显的茎痕及疣状突起的根痕。表面有少数须根残留。清香气较淡。

藁本

三、品质评价与附注

品质评价 川芎以个大,体重质坚实,肉丰满,辛香气浓郁,味苦辛回甜,稍有麻舌感者为质优。个细,瘦瘪肉少,体虚质松,外色黑,内色灰白,少油点,气味淡者为次。川芎质量优于山川芎。四川灌县产品历来认为是地道质优,湖南、湖北、江西、云南、贵州所产质量均较四川差。但广东潮汕地区所产,个大,色泽鲜,肉丰满,内色淡黄白,辛性较少而甜味较大,很为外商欢迎,其价格比灌县产高,并很畅销。港商选取广东产品采用新法加工炮制的川芎片,为东南亚、台湾等地客商及用户喜爱,年销量不断增加。其加工方法主要是加重糖量和控制蒸制火候,加工出来的产品色泽金黄,片张大而薄,气香甜,味甜而辛苦麻味少。出口部门在广东佛山市定点生产,年出口量不少。

附注 在川芎货源紧缺时,曾有以川芎苓充作小川芎药用。川芎苓是川芎地上茎节处膨大长成的“苓”,是用作栽培种植川芎的种苗,不能作川芎药用。其性状特点是中央串穿有中空的地上茎。

四、说明

1、川芎饮片特点:饮片边缘被裂缝分割成多个脚趾头样,四面都有。每个“脚趾头”外大内内小,两边波状弯曲(如图1~6)。有浓郁的药香气,味苦、辛、微甜。气味越浓厚越好,越淡薄越差。

2、川芎假的少,劣的多。主要表现在切面颜色(如图2~6)和气味方面。

3、图4的货断面大多有白色,初看以为是霉,但又质地干硬,嗅不到霉味,显微观察也没见菌丝。以“不符合药典规定”为由退货,但仍不明原因。

4、苓子是川芎基部茎节(如图7),是川芎的繁殖材料。药典规定川芎是根茎入药,个子性状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并未描述苓子性状。又说川芎个“直径2~7cm”,而苓子片直径仅1cm左右(如图8)。且苓子历来不作药用,偶尔有之也不应超过3%,故认为属杂质超标,拒收。

图1 川芎(切面灰黄色、香气浓郁)

图2 劣川芎(陈货,切面暗棕褐色,香气微弱)

图3 劣川芎(烘干过火,切面焦褐色)

图4 劣川芎(切面茎痕处带白色)

图5 劣川芎(提取残渣,质地干枯,不香不辣)

图6 劣川芎(加增重粉,切面有白色结晶,气味弱)

图7 川芎苓子

图8 苓子碎片

五、药性与应用

药性 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应用

1、血瘀气滞,胸痹心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癥瘕腹痛。本品辛香行散,温通血脉,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行气通滞,为“血中气药”,功善止痛,为治气滞血瘀诸痛证之要药。本品性善行窜,下调经水,中开郁结,善通达气血,为妇科活血调经要药。

2、头痛,风湿痹痛 本品秉性升散,上行头目,既能活血行气止痛,又长于祛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本品辛散温通,能“旁通络脉”,具有祛风通络止痛之功。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使用注意 本品辛温升散,凡阴虚火旺、舌红口干,多汗,月经过多及出血性疾病,不宜应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含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等挥发油,川芎嗪等生物碱。

2、药理作用 川芎嗪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扩张脑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显著增加脑及肢体血流量,改善微循环;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凝集,预防血栓的形成。川芎总生物碱、川芎嗪能降低麻醉犬的外周血管阻力,有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能显著增加肾血流,延缓慢性肾损害;川芎哚有镇痛作用。

选方

  1. 治偏头痛,头风 甘菊、石膏、川芎各三钱。为末。每服一钱,茶清调下。(《赤水玄珠》川芎散)

  2. 治风寒在脑,或感湿头重头痛,眩晕欲倒,呕吐不定 川芎一两,细辛(去芦)、白术(去芦,炒)、甘草(炙)各半钱。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茶芽少许,煎至七分,不拘时温服。(《世医得效方》小芎辛汤)

  3. 治久崩中昼夜不止 芎八分,生地黄汁一升。凡以酒五升,煮取二升去滓,下地黄汁煎一沸,分三服,相去八九里;不耐酒者,随多少数服即止。(《医心方》)

  4. 治妊娠六七个月,忽胎动不安,腹痛不可忍 芎八分,桑寄生四分,当归十二分。以水一升半,煎取八合,下清酒半升,同煎取九合,分作三服,如人行五六里,再温服。(《经效产宝》)

  5. 治难产交骨不开 小川芎一两,当归一两,败龟版(酒炙)一个,发灰(为末)一握。水一钟,煎七分服。(《傅青主女科》加味芎归汤)

临床报道

  1. 治疗心绞痛 10%川芎碱注射液加5%~10%GS。

  2. 治疗缺血性中风 10%川芎注射液加5%GS。

3、治疗早中期糖尿病性周围 神经病 变 川芎嗪160~240mg。


供稿:涂兴明 | 初审:孙丽

文字编辑:王校宇 | 校对编辑:李龙浩

审核:施佳平 | 审定发布:陈冠林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