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北恩施到广东广州,跨越山川湖海一千多公里的距离,也阻隔不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11月8日清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还是静悄悄的。一个熟悉的身影,形单影只地出现在医院的大门口。没有人陪伴,也没有过多的行李,原来是之前从ICU出院的患者龙某的老父亲,再次来到医院。
ICU侯文敏护士长以为老人来为儿子复印上一次在院的医疗文书,没想到,老人说,自己坐了一天一夜的汽车,今天赶到医院,为的是再见他们的恩人们一次,送一面锦旗!
“邮寄过来的锦旗不足以表达感激,因此我想亲自带着锦旗,当面送给帮助过我们一家的人。”侯文敏对老人这番话非常动容。
9月26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ICU主任李辉注意到ICU门外坐着一位老人。询问过后,才发现老人一直不肯离开ICU的门口,并不只是因为担心患者的安危,而是患者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舍不得花钱住宿。
于是,医护人员自发地为老人家提供餐饮,将筹集到的善款存进患者的住院押金,等出院时给到家属。医院饭堂还主动承担了老人的三餐,急诊留观病房腾出一张病床给老人过夜。
医护人员的善良温暖了这一位花甲老人。他说,感谢医院、医务人员及许多陌生的善心人在他最困难无助的时候对他们一家伸出援手,这样的恩情一定要亲自来一趟当面表达。
这一次,老人不仅带来了锦旗,还带来不少好消息。他告诉大家,他儿子已经可以不用搀扶走路了,只是右上肢的活动能力还不理想。村子里的人正在收集资料为他们办理低保。
李辉说,在ICU,医生见证了很多生离死别,但这不代表我们会变得冷漠,而是在面对危急情况时更加从容。“医生和护士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站在家属的立场去共情,才能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人文关怀。”
送了锦旗后,老人匆匆踏上了归途,他说要搭老乡的顺风车回老家。
看到这一幕,李辉在他的朋友圈写道:内心善良的人,终会被世界温柔以待。
南方+记者 黄锦辉
此前报道
老人通宵蹲守在ICU门口,医生一条朋友圈让更多人伸出援手
老人通宵蹲守在ICU门口,医生一条朋友圈让人泪目
有人说,医院的墙壁,比起其他许多地方,聆听过更多的祈祷。
日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ICU收治了一位特殊的患者——一位年轻的未婚小伙,在工地工作时突然感到身体不舒服。在工友将患者送往急诊后,医生检查确定患者为脑出血,情况比较危重,需要马上进行手术。手术后,患者被立即送到ICU进行观察治疗。
由于患者是外地人,独自在广州打工,入院时未见家属在身边,ICU医护人员几经辗转才联系到患者家属。
三天后,一位年迈的老人来到医院,他说自己是患者的父亲,了解到患者目前生命体征平稳,老人在疲惫中得到一丝安慰。
老人独自坐在ICU门外。
细心的ICU医护人员发现,连续几个晚上,老人孤零零一个人通宵坐在ICU门口,他带来的行李就放在身边,神情落寞。
这引起了医护人员的关注。
在进一步了解后,医护人员发现,老人一直不肯离开ICU的门口,并不只是因为担心患者的安危,而是患者家庭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舍不得花钱住宿。
面对老人讲述,在ICU见惯生死的医护人员一下子泪目了。他们自发地为老人家提供餐饮,在家属接待室没有接待家属的时候,请他在里面休息。在ICU主任李辉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条朋友圈后,医院同事及主任身边亲友纷纷伸出援手,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这一家人。ICU医护人员将筹集到的善款存进患者的住院押金,等出院时给到家属。医院饭堂主动承担了老人的三餐,急诊留观病房腾出一张病床给老人过夜。
爱心人士的捐款均存至住院押金中
患者的父亲在急诊留观病房过夜。
庆幸的是,经过ICU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患者顺利转到脑病科继续康复治疗。患者出院时激动地表示,对于医护人员的付出,他会一直牢记在心。在自己住院期间,食堂免费为自己的老父亲送餐,各个科室给予了最专业的医疗护理,众多好心人的帮助免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一件件事不仅是经济上的援助,也在自己最脆弱的时刻,给了自己希望和力量,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情和善意。
【采写】南方+记者 黄锦辉
【剪辑】龙达洋
通讯员 王校宇 李龙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