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风采|广东番禺中学实验学校:以多元评价赋能学生成长

番禺融媒
+订阅

崭新的教室、宽阔的顶层绿茵场、静谧的图书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墙……孩子们在校园里徜徉,沐浴着书香,汲取着智慧。近日,记者走进广东番禺中学实验学校这所充满改革创新基因的校园。在这里,从校园建筑到办学体制、从管理模式到课程设置都全面创新,学校以学生为本,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

新年文艺汇演

集团化办学 家门口“上好学”

2022年9月开办的广东番禺中学实验学校位于广州市番禺区长隆飘峰地段,由长隆集团斥资兴建,是番禺区委、区政府重点打造的一所公办区属九年一贯制现代化新型学校。

学校隶属广东番禺中学教育集团,由广东番禺中学统一管理,秉承“立德树人、追求卓越”办学理念,遵循“将师生的成长当作最高荣誉”办学精神,致力于“为每一个生命的卓越成长赋能”,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合作意识,既有科学视野、又有人文素养,既有实践能力,又能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师资队伍素质高、能力强,粤派名师、省级新星、市级骨干、区级名师等是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最有力的保障。据广东番禺中学实验学校校长黄楚玲介绍,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是这所学校最大的期望。“办学之初,我们会思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她表示,作为广东番禺中学教育集团的一所成员校,学校最大的亮点是课程创新。学校设立了三大抓手:第一,以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第二,以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第三,以特色评价激活学校的发展动能。其中,课程创新是学校最核心的抓手,学校的一切活动都以课程作为推动。

学校纳入集团办学后,最大的受益人就是家长和学生。家长们纷纷表示,学校老师对孩子们都非常关心,全力打造优质的管理和师资团队,让孩子为身处这个高起点、高品位、高质量的集体感到自豪。

开学第一天

构建“1+3+N”课程体系

教育重心在教学,教学核心在课程。学校坚持以课程创新推动学校变革,以教学改革提升学校质量,以特色评价激活学校发展动能。学校在原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基础上,统筹整合、创新发展,构建“1+3+N”课程体系,形成“课程研究中心”平台。

黄楚玲告诉记者,“1”是指一个平台,学校成立了一个课程研发中心;“3”是指立体三维的课程,第一个课程是基础课程,第二个是德育课程,德育课程实行“一月一主题”、“一月一评价”,也就是每一个月学校都会确定一个核心的主题,每一个月有与之相对应配套的一个评价制度,德育课程小学部和初中部分别由朝阳课程和青春课程来统领。“N”是指素养课程、个性化的课程。“学生是有差异性的,但是差异不等于差距。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希望学生在个体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素养课程最大的一块就是卓普教育,卓普课程列为学生们的必修课。我们希望通过该课程提升学生的兴趣。”

记者了解到,广东番禺中学实验学校构建以“基础课程+素养课程+德育课程”为主体,以系列群落式课程为落脚点的三维课程体系。同时,推行基于综合素质、指向课程建设的“学分银行”特色评价制度,以多元评价赋能学生成长。

黄楚玲表示,三维课程体系对应的是三维评价体系。“评价通过学分银行实现。学生在学校里所修的每一门课程,都会折算学分,学生在学校里面经历的所有的课程,都会赋予学分。”黄楚玲指出,学分是学生成长看得见的记录,学分还可以折合成积分。积分的目的就是用一种激励性的方式来激励学生,积分可以通过刷脸的方式来兑换一些精神或者物质方面的奖励。同学们通过刷脸的方式就能够获取相应的奖励,而且这些获取的相应的奖励还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在每个班的班牌里展示出来。“学分银行相当于一个过程性的评价,一种储蓄式的学分,一个素质教育的概念。而相对应的积分就是一种激励性的评价,一种可消费的积分,一个物联网的概念。”

诗词大会

从基建工地到可以使用,再到正式开学,广东番禺中学实验学校更像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从蹒跚起步到如今的步履坚定,每一天都如此值得记录。建设一所新学校,就像一束阳光照进心灵,实践是最真实的印证。真心付出、耐心等候结出的果实。

文/图:番禺融媒记者 刘莉 阮汉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