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中国之声·乐动中国”中国传统乐器公开课,讲述汕头粤升乐器创始人吴汉军的乐器创新之路。从不识乐器的建筑工匠,到传统民乐手工艺人,“半路出家”的吴汉军用一双巧手制造出惊艳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扬琴。多年来,他初心不改诠释“木本无华更无律、人有匠心定琴音”的工匠精神,让古老的琴声余音绕梁,让民族音乐“声”生不息。
清脆悠扬的琴声,充盈着每一处空间,讲述着吴汉军父女接续传承古琴制作技艺的故事。1997年,出生建筑世家的吴汉军为支持女儿学习音乐,一卯一榫造出了世上独一无二的低音提琴。由此,吴汉军注册了粤升乐器,启程民乐器事业,并从2000年开始制作素有“民乐钢琴”之称的扬琴。然而,这条道路并不平坦。最困难的时候,粤升乐器亏损超600万元。
长达10年的坚持与沉淀,成为吴汉军的精神财富,练就斫琴师的执着匠心。他相继发明了不易变形的榫卯结构,嵌入式的共鸣箱,带止音器的扬琴,高音、低音扬琴。2008北京奥运开幕式上,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现场演奏的《五洲同乐》,就是用粤升制造的新型高八度扬琴。2012年,他精心修复,使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瑟仿制品发声,完美再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古韵。同年,粤升乐器还成为中国扬琴技术研发中心南方基地。
吴汉军表示:“所有民族乐器就是扬琴最难做。开始10年老是做不好,摸着石头过河,做一个琴后就背上去北京讨教,然后慢慢积累、慢慢琢磨。我觉得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比如做琴弦,有144根弦,一根不行,这琴就不行了,不合格了。”
如今,坚持手工打磨乐器已是凤毛麟角。制作一把扬琴,从选材、到最后完工,需要14道工序,5至7年时间,这其中,每个环节都需要匠人的精益求精。在吴汉军看来,每一把琴都需要用心对待。
“乐器它有灵性的,要认真对它,每一个步骤做到位。比如榫卯,不能太松,也不能太密,太密了它就炸开了,如果松了它就没摩擦力了。做到位了以后,乐器就会回馈给我们好的音色、质量。我们的琴一般使用30年、50年质量都可以,没问题的。”吴汉军说道。
艺术在传承创新中发展。如今,吴汉军的子女都从事传统民族音乐事业。针对传统扬琴较为笨重,携带不方便问题,女儿吴玲玲推陈出新研发出了只有A4纸大小、重量仅有2千克的迷你扬琴,不仅走进校园,还走出国门去到东南亚。接续传承的两代人,用心用情守住古老艺术,让扬琴焕发新时代光芒,让民族音乐“声”生不息。
吴汉军女儿吴玲玲介绍:“小迷你扬琴是2018年我们与中国音乐学院共同研发的产品,它只有两个半8度,基本的乐曲都能演奏。现在我觉得我有能力回来把这个事业继承下去。”
来源:汕头融媒集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