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了52块荣誉牌匾的传奇连队,如何锻造新时代胜战尖刀?

国防瞭望
+订阅

01:13

拿了52块荣誉牌匾的传奇连队,如何锻造新时代胜战尖刀?

阳光下,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二连的营房外墙显得格外耀眼。墙壁上紧凑地悬挂着52块荣誉牌匾。1946年至今,一行行红底金字的荣誉称号彰显着这支部队跨越时空的荣光。

二连发源于天福山起义部队,先后参加本溪保卫战、塔山阻击战等战役战斗120余次。1946年8月,连队被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授予“生死在一起连”荣誉称号。

和平年代,二连经历3次改革移防,从传统步兵到装甲步兵,从平面作战到立体攻防,一代代官兵始终坚守着“生死在一起”的优良革命传统。

连史铸军魂:“在一起才能打胜仗”

粤北山脚,二连驻地训练场里一场演习正如火如荼。和震耳炮弹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连队荣誉室里一座静静耸立的雕塑。

领头的战士高举红旗,身后几位战士抬着担架上一名受伤的战友……无声诉说着“宁死也不能把战友留给敌人!”的感人故事——

1946年,连队奉命掩护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主力部队转移。行军过程中,战士朱吉财腿部中弹,无法行走。为了不拖累连队,他主动要求战友将自己放下。面对围追堵截的敌人,战友们用简易担架抬着他边行军、边战斗。

在这样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连队与数十倍之敌周旋80余天,出色完成任务,没有一个战士掉队,最终被授予“生死在一起连”称号。

70多年过去,二连番号几经变更,这份精神传承至今。

旅队理论宣讲小分队成员、排长刘楚告诉记者,每位新战士来到二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观荣誉室,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连史,唱的第一首歌是连歌,“现在我们二连人人熟悉连史,个个能当解说”。

“生死在一起连”新兵下连第一课

为挖掘革命先辈的浴血故事,二连举行“重走生死在一起路”寻根之旅系列活动,用脚步描绘出连队当年的红色轨迹。

今年6月,指导员王高升站在先辈们曾战斗过的地方,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全连官兵重温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以连史为载体,重访红色故地、对话革命先辈后代,将我们对党忠诚的基因更好地传承好、发扬好。”王高升说,连史教育已经成为二连传承精神血脉的重要一课。

也正是在这次寻根活动中,隐藏在一只旧水壶背后的往事浮出水面——

同样是在1946年掩护纵队主力转移的行动中,连队进入大山深处与敌人周旋。战况最焦灼时,全连上下只剩下一壶水。

时任指导员李欣芝将水壶递给了伤员张广华。可张广华看着身边嘴唇干裂的战友,坚决地将水壶递了出去:“大家还要战斗,你们先喝!”

水壶在战士间转了一圈,回到张广华手中时滴水未少。

李欣芝只好命令每位战士都必须喝一点:“伤员先喝,战士再喝,接着党员喝,最后干部喝。”又是一轮传递,当李欣芝拿回水壶时,里面竟还剩大半壶水。

和平年代,“平时甘苦与共,战时生死相依”的精神仍滋养着一代代二连官兵。

攀登索降训练

2020年9月,随连队参加演习的9班战士面临极度缺水甚至轻微中暑的状况,大家相互推让,也不愿喝掉班里仅剩的半壶水。

2022年,连队驻地发生特大洪灾,二连官兵当即前往抗洪一线。抢险过程中,副班长李洋因过敏发烧累倒在泥潭中,被送进医院。可他一醒来便急着问洪水消退没,并不顾战友相劝,毅然回到大堤继续奋战。

了解到连队的光荣历史与传承,新兵萧华洋在日记里动情地写道:“在一起才能打胜仗,假如明天上了战场,我也不会丢下我的战友!”

实战磨利剑:千里机动跨区域练兵

云贵高原稀薄的空气在热浪下翻滚。乌蒙山脉间的静谧被铁甲轰鸣声划破。一场跨区机动实兵对抗演习拉开帷幕。

作为营主攻,二连率先出动,驾驶战车驶进崎岖的山谷。然而,一条纵深200多米的地雷场却挡住了前方的通路。

“前方发现雷场,人员下车进行人工破障!”由于上级所配属的扫雷车被判“战损”,雷场只能依靠人工破除。二连战士闻令而动,迅速下车寻找掩体,并在火力掩护下匍匐前进。

8班班长邬善杰与下士刘志望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排雷。被太阳炙烤过的山路上满是滚烫硌人的碎石,还不到百米,战士的手肘与膝盖就被磨破渗出鲜血,眼睛被烟雾弹的浓烟呛得直流眼泪。可他们不敢有一丝停留,最终按时完成清障,确保连队安全通过。

同样是在这场演习中,从驻地粤北到演习地云南,凭借日常对装备的高标准保养和维修,连队顺利完成了近1800公里的机动行军,全连车辆无一例故障。途中,连队还要随时处理卫星过顶、车辆“战损”等特情。

抵达演习场后,面对与连队驻地截然不同的高海拔、大温差环境,连队立即对火炮射表等进行精准调整。最终,二连官兵在演习中第一个突破敌军阵地,实弹射击命中率达到90%以上。

旁人或许难以想象的是,如今这只英勇善战的“陆上猛虎”,也曾在新装备面前一筹莫展。

“当时,新战车停在面前,不久后要赴外驻训。可这车到底能不能开得走,我心里直打鼓。”作为连队第一批新式战车驾驶员,班长李君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言武备者,练为最要。新型轮式装甲车体型大,视野受限,驾驶难度高,李君仁只能从最基本的踩离合、换挡位开始琢磨。模拟训练、驾驶实车、通过障碍……他的驾驶技术越发娴熟。

为实现协同作战,有效应对真实作战环境下的突发状况,李君仁又将精力转向通信与射击专业,如今已成为精通“驾、射、通”三大专业的“全能型”人才。“军人就是为战而生的,装甲步兵更要靠技术立身,成为‘多面手’。”他说。

一人强不算强,全连强才是真的强。连长张培金说,面对换装转型缺教案、缺规范、缺人才的困境,全连战士白天扎在训练场、晚上铆在装备间。从单科目训练到多科目串联,从单要素展开到全要素协同,最终用两个多月时间实现了战斗力的提升。

在阵地一线研究战法训法

随着炮火的最后一缕硝烟被风吹散,演习场重归宁静。营房外,演练归来的战士们沐浴着荣誉牌匾反射出的道道光辉,整齐列队、复盘“得失”。这支战火淬炼出的英雄连队,必将在赓续血脉中走向新的胜利。

【现场特写】

一场实战化背景下的“红蓝对抗”

“演练正式开始!”一声命令穿透了山脚下的晨雾,数辆战车闻令而动,迅速展开战斗队形,从左右两翼向“敌”阵地挺进。

这是二连在营区参加的一场实兵对抗演练。

武装侦察员率先出击,不断迫近“敌”前沿,查明障碍设置、工事构筑与新增火力点位置。根据情报,工程破障车与人工破障分队立即前出,在烟幕遮障与火力掩护下开辟通路。前沿攻击队趁势向“敌”阵地突击……

在实兵战术演练中遂行开辟通路任务

陆上“激战”正酣,空中的比拼也在激烈上演:

伴随着嗡鸣声,数架小型无人机腾空而起,向“敌”阵地扑去,对“敌”方前沿火力配置与指挥所位置展开空中侦察。根据无人机实时传回的“敌”情,指挥所再次向前方各战斗单元发出一道道精准指令。

火力压制随即而来。数发穿甲弹打向“敌”方据点与防御体系,“敌”方一线阵地在震耳的枪炮声中被迅速夺占。

近年来,立足实战化条件下的真打实抗已成为二连官兵的训练日常。过程中,一个个训法战法得到了检验、一批批武器装备经受了考验、一茬茬官兵得到了锤炼,这支英雄部队的全时全域作战能力不断得到锤炼。

【文字】南方+见习记者 陈子阳 记者 祁雷

【摄影】南方+记者 梁钜聪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

通讯员 罗彬 李润杰 张永进

编辑 刘婷婷
校对 蓝淑茹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