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脏乱差“城中村”到”智慧创新城”,上海宝山这个地块经历了什么?
塔吊林立、桩机不停,百米高的“双子塔”熠熠生辉。走进上海宝山区南大智慧城,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映入眼帘,科创之门、数智绿洲二期等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
南大智慧城位于宝山区西南部,中外环之间,紧邻市中心,区域规划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是上海市重点推进的五大整体转型区之一,是宝山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两大核心承载区之一,也是宝山区全面奋进北转型的重点区域。
据了解,南大智慧城规划定位为全球领先、国内典范、生态活力智慧的创新城区。产业方面确立坚持以科创企业总部为主导,聚焦数字经济、合成生物、科技金融等产业,同步支持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等科创产业发展。
在10月23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高质量发展在申城”系列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宝山区委书记陈杰表示,要加快南大“板块”脱胎换骨,携手临港推动南大智慧城建设,聚力打造地上、地下、云端“三座城”,加快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打造上海数字城市建设示范标杆。
宝山区委副书记、区长高奕奕介绍,当前南大智慧城已经建成和在建的产业载体近100万平方米,双子塔楼实现交付,数智绿洲一期、国际人才社区等标志性项目已经实现交付或者结构封顶,并同步启动招商运营工作,加快推进已建成产业载体产业导入。
园区内绿化优美,道路整洁,100万平方米的数智中心、科研载体、人才社区已经拔地而起。按照“南北转型”战略部署,宝山区以吴淞、南大为核心承载区加快转型发展,然而南方+记者了解到,南大地区的蜕变并非与生俱来,曾经是环保地图上“黑地块”。
南陈路的126号是南大开发建设指挥部的安扎地,位于一楼的规划展示馆里,一张张旧照片串联起它的过往。南大地区曾经是承接上海中心城化工、皮革、危化仓储等产业转移的基地,各类权属企、事业单位211家,二级租赁企业多达3000余家,以化工、皮革、仓储等污染产业为主。区域内一度充斥多个“城中村”,户籍人口有1.05万人,外来人口约13万人,其脏乱差,是环境整治中的老大难。
2009年起,南大地区综合整治连续两轮被列入上海市环保三年行动,并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迈出了推动“城中村”巨变的“关键一步”。十多年来,宝山举全区之力从机构建立、现状摸底、环境治理、征收补偿、动迁安置和开发建设等方面入手,“十年磨一剑”,近6平方公里基本拆平、土地整体收储,实现“兜底翻”。尤其是在围绕污染企业关停转移、谈判动员、拆违腾地、环境整治等方面,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硬骨头”,让脏乱差的南大“城中村”,重现为“一张白纸”。
南大智慧城靠近上海中环线,交通四通八达,距离人民广场、徐家汇等主要的标志性区域直线距离基本都在10公里左右。2021年南大由综合整治全面转入大开发、大建设阶段,以“打造科创中心主阵地”为战略目标,聚焦“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及“产城融合创新发展”开发原则。
白纸作图,规划引领。南大指挥部副总指挥、南大开发公司总经理张鹏介绍,新版控详规围绕“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打造“产城融合、生态宜居”智能城市典范的规划理念。
在城市建设方面,南大规划建设30多条道路、40余个公园景观、14所教育设施、3所医疗机构,总建筑体量约540万平方米,其中商办125万平方米、科研66万平方米、商业43万平方米、住宅156万平方米,人才公寓39万平方米。目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累计完成1个公园、8个绿化景观建设和提标,完成3所幼儿园、1所九年制学校、2所公交首末站、1所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建配套设施项目。
在产业方面,当前南大智慧城科创企业总部加快集聚,数字经济稳步发展。推进中软国际长三角总部、中车资产管理、中核华建上海总部等一批总部项目落地;“数智南大”数字经济产业园成功认定为上海市第三批特色产业园,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集聚以中软国际、国仪量子、本源量子、品埃信息、捷瑞肯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企业。
“一手抓产业项目建设,一手抓城市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完善。”高奕奕介绍,接下来,南大智慧城将在道路、学校、公园建设等方面下足功夫,特别是上师大附中宝山分校、南大中央公园都在加快建设,同时把南大路和丰翔路两个地铁TOD联动开发建设,已经与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知名央企华润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两个地铁TOD开发建设。目前方案正在不断深化,其中丰翔路TOD今年年内要开工,把这两个TOD打造成上海北部重量级的旗舰商圈。
南方+记者 朱红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