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英德累计成功创建和美乡村3710个
其中整洁村902个
示范村2670个
特色村120个
生态村18个
和美乡村创建完成率达82.39%
近年来,英德市借助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有利契机,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积极探索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保洁机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强化顶层设计
高位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市直相关单位一把手为成员的英德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健全市、镇、村、组四级责任体系,层层传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压力,形成“党委负总责、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作格局。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英德市“美丽乡村2025”行动计划》、《英德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英德市关于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加强对整治工作的指导。
营造浓厚氛围
引导群众共同参与
将村民群众宣传发动工作贯穿在整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抓实环境整治基础。一是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宣传教育,广泛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宣传手册、横幅标语等多种渠道,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政策,将长效管护与精神文明建设、爱国卫生运动等有机结合,面向农村党员干部、农民群众、中小学生等群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村庄环境整治主题活动,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引导广大群众自觉保持村庄干净整洁,营造良好氛围。同时,对各地涌现出的新举措、新成果、新经验、新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已实现100%全覆盖。二是发动村民在镇政府、村委会的指导下自行组织实施并完成“三清三拆”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再开展美丽乡村创建,鼓励群众以村规民约的方式建立村民参与的村庄基础公共设施管护制度。如九龙镇的活石水村,村理事会积极组织发动本村群众筹资筹劳,自己动手开展“三清三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仅用110万元,就完成了预算超200万元的“三清三拆”及古炮台、乡村公园、村道硬底化、篮球场等建设。三是从今年起设立“英德市村庄全民清洁日”(时间为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四),定期组织干部群众在辖区内开展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入村庄、进小巷,打扫路面、疏通沟渠、清理杂物,发动全体干群行动起来,为维护清洁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英德市横石水镇横岭村委柯树下村环境整治前、后
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奠定人居环境基础
立足英德市镇村多、财政力量有限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财政补贴与农户筹资合理分担措举,全面推行了《英德市农村长效管护工作实施方案(试行)》,采取以县、镇、村共同承担经费的形式,加强落实村庄管护,实施“市、镇奖补一部分,村筹资一部分”,按照1:1:1的标准筹集长效管护资金,由市、镇、村三级按照每年每人12元筹集保洁资金(即:每人共36元/年),以资金带动建立“五员一体”(即将农村保洁员、护林员、养路员、河道巡查员、新农村建设护绿员合并为农村长效管护员)管护员制度,在此基础上创新“一二三四五”(即瞄准一个目标、实行两种模式、坚持三级联动、突出四方筹资、强化五重保障)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广长效管护全覆盖。同时,结合垃圾转收运处理机制,制定完善“户分类、村组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利用长效管护机制和垃圾处理机制,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治理能力,为村民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目前,全市281个纳入人居环境整治范围的行政村已建立“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100%,全市累计建有垃圾收集点6358个。
英德市浛洸镇鱼咀村开发乡村旅游
落实考核机制
完善奖惩政策
一是实施农村环境治理年行动,明确重点治理区域和工作内容,聚焦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以及村庄美化绿化等方面,每季度对镇街随机抽取行政村和自然村实施环境治理测评,以督导测评为抓手推动全域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测评结果全市进行通报,对测评不达标的镇村实行戴帽管理,并纳入年终乡村振兴考核范畴。同时,各镇街参照市级对辖区内行政村开展季度测评并排名通报,排名垫底的行政村,由支部书记在全体支部书记参加的大会上进行表态发言,并纳入镇级乡村振兴年度考核范畴。二是要求各镇街制定“奖优罚差”农村保洁制度,统筹镇、县两级奖励保洁费用,对行政村、保洁员按照月测评情况实行分等次奖励。镇街建立“奖优罚差”制度情况并纳入乡村振兴年度考核,进一步压实镇、村的环境治理责任。
英德市西牛镇小湾村委石下村外立面改造
英德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英德市农业农村局
编辑:刘灏
编审:侯灵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