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昌喷雾泵:牵手巨头,共舞全球|南头“亿变”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向世界级湾区目标迈进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在诞生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本。

南头镇作为中山市最小的镇域,面积仅28平方公里,却坐拥3家百亿级企业、8家十亿级企业、70家亿元以上企业,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3家亿元以上企业,成为中山“亩产”最高的镇,也成为大湾区“高亩产”专业镇的代表。

在中山市南头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中山分社启动中山南头民企深调研,揭秘中山南头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密码。

即日起,南方+中山频道推出“南头‘亿变’”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洗发水、沐浴露、润肤乳液、洗手液……中山市联昌喷雾泵有限公司(下称“联昌喷雾泵”)会议室的展柜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各类日化用品包装瓶,其中很多是宝洁、欧莱雅、联合利华、蓝月亮、立白这样的国内国际大牌。

这些包装瓶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部件——塑料按压泵。1998年在中山市南头镇创立至今,近30年精雕细琢,联昌喷雾泵在这个小泵头上做出了大文章。

如今,联昌喷雾泵已在全球布局了两家分公司、四座工厂,以超千万套泵头的单日产能在行业遥遥领先,占据了全球日化用品泵头市场约30%的份额,成为领跑行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在加速重构的全球化经济体系中,这家民营企业已经启动布局更为宏阔的全球战略。

联昌喷雾泵中山南头总部俯瞰。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与机器共舞:从自主生产到自主研发

“那是一个只要你敢做,就很可能成功的年代。”回忆起30年前的创业,联昌喷雾泵董事长林添大非常感慨。

20世纪90年代初期,“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商贸繁荣,二十多岁的林添大和哥哥一起在香港从事日化用品泵头的代工行业。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他发现,当时内地的日化用品泵头生产制造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市场需求主要依靠进口。看准了这个“蓝海市场”,林添大决定返回家乡佛山顺德“试一试”。

1994年,林添大组建创业团队,在顺德容桂成立了第一家公司。一间租来的厂房,十来个人手,三台注塑机,靠着这些“家当”,林添大实现了自主生产。一边招揽研发人员,一边开发泵头模具,事业在摸索中起步。

初创企业规模虽小,但是市场的旺盛需求为其快速成长注入了强劲动力。企业自产的初代产品一经上市,便供不应求。“公司每年的产值增速,达到100%甚至更高。”林添大回忆,在持续提升品质和产能的努力中,联昌喷雾泵积累起了一批早期客户,业务迎来几何指数的增长。

“朋友圈”持续扩大,泵头订单量与日俱增。1998年,在创业的第5个年头,林添大将企业增资扩产的计划提上日程,将目光投向了与容桂一河之隔的中山市南头镇,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将企业挂靠在当地的一所学校。林添大介绍,按照当时南头镇的优惠政策,企业挂靠在学校,投入资金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同时可享受当地税收优惠,是一种“双赢”之举。

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份。这一年,在南头镇租用的一处超8000平方米的土地上,联昌喷雾泵建起大片新厂房,搭起了全新的生产线,启动了扩产计划。次年,公司的注塑机已增加到了8台,员工团队扩容至数十人。

“当时我们用的还是手啤机,泵头都是手工组装的。”联昌喷雾泵运营总监龙辉跃回忆,在几乎全手动的生产方式下,每人日均产量达到了1000个泵头,生产效率到达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纯手工”时代很快便宣告结束——2000年,联昌喷雾泵率先引入了具有自动化生产功能的气动组装机。

“虽然现在看起来很落后,但它在当时已经是先进设备了。”龙辉跃说,这次设备升级后,每条生产线仅需要5至6名工人操作,企业单人日均产能却飙升了10倍。

虽然生产已经逐渐步入正轨,但是林添大依然有一个担忧:多年来,企业产品模具一直是外购的。“模具的设计制造不在自己手上,产品的自主设计方案就有外泄的可能,客户的订单就有逾期交付的风险。”这是企业的“生命线”。

2001年,联昌喷雾泵成立了自己的设备部和模具部,开始部署自主可控的装备制造和模具生产体系,迈出了生产设备自主研发的重要一步。

时至今日,联昌喷雾泵已经坚持自主研发制造生产设备和模具超20年,经过多轮技术迭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全链条自主可控。

联昌喷雾泵的全塑泵产品。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为宝洁配套,成功嵌入国际供应链体系

进入新世纪,联昌喷雾泵已经成为当时一批知名日化用品生产企业的供应商,这其中既有来自中山本地的日化品牌樱雪、澳雪,也有湖北的舒蕾、香港的澳宝等。联昌泵头在国内市场初步打响了品牌,产能几乎被国内日化大牌所包揽。

回顾公司近30年的成长史,林添大多次提到一个年份——2003年。这一年,联昌喷雾泵迎来了两件大事:购地建厂、“牵手”宝洁。

2003年,创业第10个年头,林添大决定终结租地办厂的历程,他购下了位于南头镇东福路边的一个地块,启动建设联昌喷雾泵的新厂区,这里也成为公司沿用至今的总部。

同样是在2003年,全国多个地区发生“非典”疫情。期间,公众对公共卫生的关注持续攀升,带动全国涌现一股“洗手液热”。此时,联昌喷雾泵已是国内蓝月亮等洗手液品牌方的泵头供应商,随着洗手液的热销,联昌喷雾泵接到的泵头订单也在激增。

联昌喷雾泵立即扩充产能,当年就将注塑机的数量从30台增加到了110台。这时,联昌喷雾泵接到了一位国际“大咖”抛来的“绣球”——国际日用消费品“巨头”宝洁公司找到联昌喷雾泵洽谈合作。

“当时的欧美家庭不习惯用泵头,而是用盖子更多,所以生产泵头是国外配套企业的弱项。因此,宝洁希望在中国寻找一个可以长期合作的供应链伙伴。”林添大回忆,宝洁当年原计划与一家台湾企业合作,但在发现企业产能及质量满足不了要求,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已在大陆泵头制造行业初具规模的联昌喷雾泵。

这是联昌喷雾泵首次接触国际品牌。但惊喜之后,接踵而至的却是持久的磨合。

林添大坦言,宝洁对产品品质、公司经营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等方面都有着高标准的要求,这超乎联昌喷雾泵的想象。在正式合作之前,宝洁公司安排专人到联昌喷雾泵开展辅导,协助联昌喷雾泵的生产与经营一步步向国际标准靠拢,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谈判、培育、升级,联昌喷雾泵最终等来了“考核合格”的结果。

2004年,联昌喷雾泵正式成为宝洁的泵头供应商,步入日化用品泵头制造的国际阵列。这次合作也带来了新的机遇。联昌喷雾泵进入了越来越多国际日化大牌的视野,成为他们供应链体系中的一员。

流水线上的泵头产品。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以南头为总部,从全国市场走向全球布局

按照国际客户要求开展的标准化装修,对标国际标准建造的GMP洁净车间,功能完备的产品专用通道、标准测试区域……与20年前刚搬迁时相比,今天的联昌喷雾泵总部最引人瞩目的变化,便是越来越浓的国际范。

这是联昌喷雾泵持续向外扩展、不断接轨国际的一个缩影。林添大认为,与宝洁合作最大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收获了一个国际大客户,而是这位国际大客户引领企业开展的一系列机制性建设,正是这些改变带领联昌喷雾泵一步步打开了接轨国际的“大门”,开启了从国内市场走向全球市场的征途。

2005年,也就是与宝洁正式合作的第二年,联昌喷雾泵投入了100万元人民币拓展海外市场,这次带着泵头走出国门,让企业当年的出口总额达到了700多万美元。到2006年,联昌喷雾泵的出口额已经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位居同类产品榜首。

从高速增长期回归平稳发展,联昌喷雾泵一直保持着向外扩展的韧劲。

2006年,为进一步扩大产能,重新布局国内市场,联昌喷雾泵将国内的战略重点锚定在华东地区,启动建设6万平方米的苏州工厂,该工厂在2008年正式投产。

2013年,联昌喷雾泵的国内产能已经出现相对过剩,需要寻求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国内民营企业已经掀起了一股“走出去”的热潮。宏观经济形势、国内政策支持、自身发展实际等多种因素叠加之下,联昌喷雾泵站在了“走出去”的新路口。

这一年,林添大带领团队到泰国考察,最终将第一家国外工厂的选址确定在距泰国首都曼谷1.5小时车程、拥有天然良港的罗永。

2016年,占地80亩、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泰国工厂建成投产,每日有数百万套日化用品泵头从这里销往东南亚、北美等地。泰国分厂的开设,不仅是联昌喷雾泵首次尝试跨境经营,也是中国包装材料行业首次走出国门开设工厂。

从此之后,联昌喷雾泵大踏步迈出了“走出去”的坚定步伐。

为进一步充实研发力量,联昌喷雾泵于2018年开设上海分公司,成立研发机构,招引高素质人才;2019年,联昌喷雾泵开设了美国分公司,进一步拓展北美市场;紧接着,2020年又开设鹤山工厂,进一步提升国内市场供应能力;今年,联昌喷雾泵的墨西哥分厂启动建设,进一步强化对美洲市场的供应能力。

营销总监张霞介绍,联昌喷雾泵目前的生产规模及设计产能均排名全球日化用品泵头制造行业第一,市场份额占比接近30%。

林添大坦言,时至今日,自己仍对南头这片厂区充满感情:“无论走出去的路如何坦荡,都不能脱离这个发展的原点。如果总部都做不好,企业就不可能顺利对外布局,无法持久做大做强。”

联昌喷雾泵自动化车间。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瞄准低碳潮流,抢占全塑化“新蓝海”

联昌喷雾泵总部的实验室内,一名实验人员正在用专业检测设备观察直径仅约1毫米的扩散嘴,检查它是否有堵塞、损坏的情况。旁边,一台自动按压装置正对一款全塑化泵头(下称“全塑泵”)进行“疲劳测试”,检测泵头的耐久度。

这款全塑泵是联昌喷雾泵去年刚刚推出的一款新产品。通过持续的测试与优化,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抢占“蓝海市场”,是公司研发工作的重中之重。

“按照欧洲相关法律规定,到2025年产品如果无法实现全塑化,将被增收关税;到2030年时,非全塑化的泵头将不被允许进入欧洲市场。”林添大介绍,出于对未来市场的前瞻性研判,联昌喷雾泵提前启动了对新产品的研发。

全塑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不同于内含金属弹簧和玻璃球、需要拆解回收的传统泵头,全塑泵使用100%的塑料材料,消费者使用完日化用品后,泵头可直接整体回收,提高回收率、降低污染、节能减排。

2022年,经过7年研发,联昌喷雾泵在全球市场率先推出全塑泵,获得独家发明专利。目前,联昌喷雾泵正在加紧研发各类全新的全塑化产品。

联昌喷雾泵自动化车间。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林添大表示,低碳环保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共识,能够可回收、再利用的环保型产品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联昌喷雾泵坚持在全球化视野下,推动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

2020年全球疫情暴发初期,大量资本涌入到日化用品泵头生产行业,联昌喷雾泵一时间遭遇出口量降低、产能过剩等瓶颈。为了走出这种困境,今年以来,联昌喷雾泵在材料、能源、产品三个领域启动实施低碳战略,放开手脚,在全球化竞争中寻求“优势生态位”。

龙辉跃介绍,目前公司已和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等高校合作,在用于制作塑料弹簧的高分子材料领域加大研究投入,推动可回收材料的应用性。在能源方面,公司通过在厂房顶部铺设太阳能光伏板、在厂房内推行数字化智能化装备以降低能耗,并计划在今年完成空压机等设备的数据化集中管理。在产品端,联昌喷雾泵主打“3R”理念,即减重(reduce)、可替换(replace)和可回收(recycle),以全塑泵为先锋产品,研发生产用料更少、原料可重复利用的产品。

在全球日化用品差异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同时,联昌喷雾泵已经在向更加广阔的市场领域迈进。今年8月,联昌喷雾泵取得了《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批准证书》,准备进军医药包装产品制造领域,总部工厂内已经设立了符合10万级国际洁净标准的药包车间,生产医用气雾剂阀门以及鼻腔、口腔、外用喷雾泵等产品。

用最初创新的决心和恒心,联昌喷雾泵正用力推开新市场的大门。

点击进入专题>>>南头“亿变”——中山南头民企深调研

【策划】张培发

【统筹】何伟楠 曾艳春

【采写】南方+记者 陈少宏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编辑 卢子衡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