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名”侦探① | 库竹大桥还是寇竹大桥?

南方+ 记者

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内,跨越城月河之上,有一座桥,称为“库竹大桥”。

这座桥始建于1990年,1993年建成,距今已有30年历史。因其地处库竹渡口,1990年,湛江市交通运输局将其命名为库竹大桥。

关于库竹渡口,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湛江市地名志》记载: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名相寇准被贬谪至雷州任司户参军,大力传播中原的文化习俗和先进技术,促进当地的经济生产发展。1023年,寇准在雷州病逝。当地百姓护送其灵柩北上安葬,途经渡口时突遇狂风暴雨,扶灵人便折竹插地护棺,所插之竹后来繁殖成竹林。为纪念寇准,乡人将黄宅村村名改为“寇竹”,后因雷州方言“寇”与“库”谐音,将村名改为“库竹”。

寇准体察民情,一心为民,为官清廉,这一说法寄托了雷州半岛人民对寇准的无限追思。于是,近年来有市民建议,宜将“库竹大桥”更名为“寇竹大桥”,更能体现雷州半岛源远流长的文化根源。

然而,另一派观点认为,并非所有文献都提及“库竹”和“寇准”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还需要继续考究。如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2019年出版的《全粤村情》麻章区卷记载,南宋时期已有库竹河的存在,库竹渡于明清时期开始使用,该书并未提及寇准。

地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人们生活环境发展演变和民族变迁与融合。

不过,地名改动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湛江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可改可不改的或者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予更改。”属于约定俗成且不违背公序良俗的老地名,若非必须,不可轻易更改。

关于“库竹渡”,还有这样一段记载。据雍正《广东通志》·卷十五所载:“遂溪渡曰通明渡庄家渡麻叅渡曾家渡麻丹渡库竹渡乐民渡禄遐渡平乐渡新安渡……”《广东通志》是明代郭裴创作的一本记载广东地方的通志,属于明清两代的地方志,记录着广东省内的事迹、气候、风俗、水利、人物、艺术文化等等。“库竹渡”的名称已经使用了数百年,“库竹”二字属约定俗成的老地名。

与此同时,地名在社会中属于基础性信息资源,其变更涉及多个部门。库竹大桥周边现已经形成稳定的居民圈,更改名称将会导致麻章区、遂溪县所辖范围内涉及的地名相关部门均要更换名称信息 ,对附近的库竹渡口和遂溪县建新镇库竹村村民委员会产生影响。且变更一个地名,随之需要变更的资料涉及较多层面和部门,对行政资源造成浪费。

“库竹大桥”要不要改名“寇竹大桥”?欢迎评论区留言。

【策划刘稳

【撰写】南方+记者 林露

通讯员 张展滨

编辑 陈文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