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是红军长征胜利87周年纪念日
87年前
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
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
1934年10月17日
中央红军8.6万余人渡过于都河
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0月25日
红军转战到粤北
在此过境21天
韶关,是中央红军离开苏区(赣南闽西)后
开启万里征途的第一站
“五岭逶迤腾细浪”
正是中央红军长征过境韶关的生动写照
韶关处于粤赣湘三省要冲。继南昌起义军余部千里转战粤北、会师井冈山后,红四军、红五军、红七军、红三军团等红军主力部队先后在这里留下光辉的战斗足迹。1934年10月25日至11月14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后经过粤北南雄、仁化、乐昌、连县四地,顺利突破敌人封锁线。在此期间,红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宣传革命道理,粤北人民积极支援红军,凝结了深厚的鱼水情谊。
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守赣粤边的红军和游击队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敌军,从战略上配合红军主力长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粤北的山乡,见证了红军长征的历史时刻。
红军长征在粤北示意图。图片由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抗日救亡,但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调兵百万“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4年10月,中共中央被迫率领中央红军撤离根据地,开始战略转移。中央红军从江西突围后,南雄成为入粤第一站。
中央红军长征驻扎地——新田村。图片由韶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10月25日,左路红一军团进入南雄后,国民党陈济棠部在红军必经的新田、锦陂等地设兵防守。为迅速扫除前进路上的障碍,10月26日拂晓,红军向驻守在新田的国民党军发动突袭,顺利占领新田。新田之战是红军入粤后的第一场胜仗,保证了长征部队顺利通过乌迳。
红军长征入粤第一仗遗址。图片由韶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中央红军10月25日进入南雄界址,10月31日离开小梅关,在前后6天的时间中,积极向当地老百姓宣扬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积极宣传扩大红军队伍,并在许多村庄留下了革命标语,激发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红军不怕牺牲、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和爱护群众、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铁的纪律,在人民群众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红军进入南雄后,按照既定的西入湖南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仁化是必经之地。
1934年10月29日,朱德命令左路红一军团消灭从南面进攻之敌,在城口、恩村一线打开前进道路,红九军团掩护并跟进。10月31日始,左路红一、九军团在位于赣、粤、湘边的仁化县境内行军作战10余天,进行了奇袭城口和铜鼓岭阻击战等战斗,掩护中央纵队突破了第二道封锁线,暂时甩开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仁化城口镇也是红军从中央苏区突围后休整补给的第一站,军民相依,留下许多动人篇章。
城口镇旧貌。图片由遵义会议纪念馆提供
铜鼓岭战场遗留的红军手雷。图片由韶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园。龙全明 摄
红军经过城口时,接收杨茂利捐款收据(原件藏于韶关市博物馆)。图片由韶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1934年11月5日开始,红军陆续向乐昌集中,决定通过乐昌进入湘南。红军进入乐昌后,部队所经多是山区小道,拥挤不堪,严重影响行军速度,而且国民党中央军即将从江西、福建赶到,又有湘军、粤军从两侧围追堵截,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经过数日艰苦卓绝的行军作战,红军终于胜利突破了敌设于湘粤边境的第三道封锁线。11月14日,红军长征部队全部离开乐昌境内,向湘南挺进。
红军长征经过乐昌路线示意图。图片由韶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五山红军长征临时指挥所。图片由韶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九峰观音山——红一军团在此与国民党军展开战斗。图片由韶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红军长征经过九峰镇浆源村时留下的标语。图片由韶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提供
在仁化城口、长江、红山一带,有一些和红军有关的特定称谓,譬如红军桥、红军泉、红军毯、红军街。每个称谓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红色故事,其中城口东坑半山村,一只红军碗五代相守的故事更是流传甚广。它记录了百姓医治红军、照顾伤员,红军临别赠碗,百姓五代相传、守护红军碗的往事,承载了军民鱼水情深。
红军碗。杨纯 摄
在红军到乐昌之前,国民党和当地土豪劣绅对红军大肆进行造谣污蔑,说红军“杀人放火”,所以红军到来时,很多老百姓都跑到山上躲了起来,人们称为“走共产”“走红军”。红军过后,老百姓回到家里看到东西原封不动、一样不缺时,才明白红军是好部队。那些留在家里的村民,亲眼看到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更是把红军当成自己的军队。群众热情地帮红军做饭、带路,红军则帮老百姓挑水、扫地,这种军民一家亲的场面,在乐昌处处可见。红军主力部队撤走后,乐昌的老百姓还冒着生命危险,收留、照顾一批红军伤病员。
红军在梅花战役中留下的玻璃铜时钟
在乐昌市博物馆“乐昌革命文物展览”的展柜里,摆放着一个珍贵的深蓝色玻璃铜时钟。这个小小的时钟虽然结构复杂,但布局巧妙、精美大方。从时钟的设计、构造、风格来看,是典型的西洋舶来品。尽管九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时钟现在看来还是很时尚。这个精巧玲珑的时钟是怎么来的呢?时钟捐献者杨堂松(1995年逝世)的儿子杨明珠,讲述了小时候父亲给他讲的点滴故事。
在乐昌市博物馆“乐昌革命文物展览”的展柜里,摆放着一个珍贵的深蓝色玻璃铜时钟。麦琳 摄
1931年2月1日,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率领的红七军从广西百色千里转战至乐昌。红七军驻村后,严格执行红军铁的纪律,对老百姓的利益秋毫无犯,而且还为群众挑水劈柴、送衣御寒,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情接待。当时,邓小平在写给中央的报告中就深有感触地说:“穷苦的民众对红军感觉良好,亦对我们的宣传表示接受……” 工作开展刚两天他们便得到情报,粤敌邓辉部一个团从连县星子方向尾追而来。2月3日近中午时分,邓辉部向梅花疯狂扑来,战斗随即打响。经过五六个小时的激战,红七军终于把敌人赶出了阵地。后来,红七军撤往杨家寨,留下的400多名伤病员在湘粤边工委的安排下,分散在文昌阁、水口庙、老屋场、湖洞、铁龙头等处养伤。
这些伤病员养好伤临走时,为了感谢群众的救命恩情,纷纷把棉衣、子弹、刀剑、马鞍、马灯等送给他们作留念。其中一位红军战士从袋子里拿出一个时钟,对杨堂松说:“这段时间多亏了您的帮助和照顾。没有什么送您,这个钟留给您作纪念吧。”看着这么贵重的“洋货儿”,杨堂松连忙一个劲地推辞。那位战士把钟一把塞在他手里,说:“在这大山里生活,有了钟才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您就别客气了。请收下。”然后挥手告别,头也不回地大踏步走了。
英雄的铁龙头村
1931年2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在乳源北部梅花(今乐昌市梅花镇)与国民党军展开一场恶战,双方伤亡惨重。梅花血战,是我军北上以来最悲壮、最惊心动魄的一战。中共湘粤边工作委员会(后改为“湘粤特委”)负责将红七军400多名伤病员转移到大桥铁龙头村,并指示由中共地下党员、铁龙头村民张金泮负责伤病员的临时安置和救护工作。
2月6日,伤病员队伍到达铁龙头村,时值隆冬,天寒地冻,张金泮遵照上级指示,立即发动村民,各家各户腾出私厅、柴竂、杂屋,让红七军伤员进屋休息,并生火给伤病员烤火取暖。当时20多户人家的铁龙头村,家家户户都住满了红七军伤病员。张金泮动员每家每户拿出家中的番薯、芋头,共凑了6担,煮好给红七军伤病员充饥,同时,还宰了一头50多公斤重的猪招待伤病员。
铁龙头村救护红七军反”围剿“遇难者纪念亭碑。
国民党地方政府得知红七军伤病员在铁龙头村养伤的消息后,调集军队会同地方武装共1000多人,直扑铁龙头村进行搜捕“围剿”。张金泮一边带领自卫队和青壮年村民持鸟枪土炮奋起抗击,一边组织村民突围。突围过程中遭到敌机枪疯狂扫射,敌人同时用小钢炮、手榴弹轰炸,20多个村民倒在血泊之中。次日上午,敌人冲进村子,威逼未能突围出去的村民说出红七军伤病员的藏身之处,村民始终守口如瓶,这些村民当场惨遭杀害。敌人一无所获,便放火烧村,全村多数民房被烧毁。“11月6日,国民党军再次围剿铁龙头村,张金泮组织自卫队和村民进行第二次反“围剿”战斗,村子再次被焚烧。两次反“围剿”中,铁龙头村伤亡和被捉走村民共49人,其中44人遇难。
铁龙头村民在张金泮的组织和领导下,在救护红七军伤病员的两次反抗国民党强敌的“围剿”中,面对敌人的疯狂烧杀,不屈不挠,英勇反击,以血肉之躯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红七军伤病员的安全。
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龙全明 摄
纪念长征的伟大胜利!
致敬每一位英勇的战士!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
砥砺前行,走好眼下的每一步
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部分来源:方志广东、韶关日报
海报设计:肖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