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搭乘直升机抢救急性心梗患者,23岁直奔汶川震中救护受难伤员,28岁直面超强台风转运和抢救危重病患,35岁远赴海外成为疫情防控“摆渡人”,37岁带领急诊科护士团队迎战新冠感染高峰……
他是年轻的85后,也是经验丰富的急救老兵;他是稀缺的“男”丁格尔,也是典型的急诊人。从医17年,广东省人民医院(下文简称“省医”)急诊医学科护士长何斌斌全面冲锋在海陆空立体急救前线。
从万米高空到茫茫大海,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到大型活动现场医疗保障,他一次次迎难而上,以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冷静的处置能力守护生命。
急诊科的“男”丁格尔
回想今年初的获救经历,30多岁的王先生仍心有余悸。
他在锻炼时突然嗓子一紧,紧接着传来阵阵疼痛。“一定是着凉导致嗓子发炎了。”他心想。休息后,症状不仅未好转,连吞咽都有些费力,他便来到省医急诊科,想简单开一些消炎药。
何斌斌却没有简单处理。他先询问是否有其他感冒症状,又检查了咽喉,开始追问疼痛发生时的具体情况,以及是否有其他不适。王先生没留意这些细节,回忆了一会才缓缓回答,又随口补充道:“胸口好像也有点闷闷的。”这句话引起了何斌斌的警惕,他建议立刻做心电图进一步检查。
“我只是感冒了。”王先生有些不悦,但经过解释劝说,还是同意检查。果然,心电图显示有急性心肌梗死表现,如果不及时开通血管,随时可能猝死。他当即被安排手术治疗,成功脱离危险。
随时启动的生死赛跑、接二连三的突发情况,还有不被理解的质疑,都是急诊科的日常。“不同于其他科室救治范围相对明确,对患者的病情也有一定预估,急诊科总是充满未知。”何斌斌说,而护士作为第一时间接触到病患的医务人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迅速、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为生命赛跑争取宝贵时间。
当年,他便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感,走进了护理队伍。
2002年夏天,16岁的何斌斌结束高考,满心期待着大学生活。因为学理科,他的高考志愿填报了比较擅长的数学。命运却开了一个玩笑,最终录取显示,他被调剂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护理学院。
“之前从没想过学医,接到录取电话时,我还听成了物理学。”何斌斌笑着说,但他没有对这个结果感到失落,“我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这个选择没有让他失望。入学后,何斌斌发现,在这所首批教育部、卫生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的男生数量远超预期,教学模式也很成熟,老师非常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他很快感受到学医的乐趣,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实习时,看着医生全力抢救病患的英勇身姿,对救死扶伤也有了更强的使命感。
到省医工作后,何斌斌主动提出加入急诊科,成为全院首批男护士。“上午拿到执业资质,下午就跟着救护车抢救病患了。”何斌斌回忆,羊城的夏季漫长而闷热,为患者做心肺复苏时常累到衣服湿透,忙到半夜才想起吃饭更是日常。
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不仅没有浇灭热情,反而激发出更多战斗力,情况越危急,何斌斌越冷静、迅速。
一次交班时,他像往常一样提前15分钟到岗,穿过急诊大厅时,一位中年男子突然顺着椅子瘫倒在地,身旁的女士刚喊出一声救命,何斌斌已经冲上前进行评估,并呼叫同事拿来除颤仪,按压、除颤、转运到抢救室,每一步都像彩排过无数次般熟练、顺畅。2分钟后,患者自主睁开双眼;5分钟后,患者张口问到:“我在哪?”。这套教科书般的抢救操作,至今被科室作为急救培训的示范案例。
在护理这条未曾预想的道路上,何斌斌几乎从未有过迷茫和徘徊,他怀揣着做一行、爱一行的朴素信念,不断磨砺自我,一步步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抢救一线的“老兵”
“砰”的一声巨响,一根胳膊粗的树枝被台风卷入空中,径直砸向救护车,在侧挡风玻璃留下一条条向四周放射的骇人裂缝。车内,何斌斌迅速反应,提醒其他医护人员保护患者和急救设备、调整人员位置改变车辆重心。果然,又一根木块砸来,玻璃当场破碎,狂风卷着雨水灌进车厢……
如此惊险的一幕,发生在2017年8月23日。这天上午,超强台风“天鸽”逼近珠海市南部沿海,中心最大风力高达14级,一人粗的大树被连根拔起,十几吨重的货车被掀翻在地,全市交通基本停滞。
偏偏,一位市民在骑车时摔倒,就近送医检查发现脑出血,需要转送至十几公里外的医院做手术。正在省医珠海医院开展台风应急救援的何斌斌,陷入两难境地。望着窗外,他的大脑飞速运转,果断作出决定——立刻转送,为患者争取更好的康复机会。
这是他第二次直面超级台风了。2013年,台风“天兔”登陆汕头时,4吨多重的救护车在高速上被吹得左右摇摆,他和队友坚持前行,成功转运一名主动脉夹层的患者。
结合上次的经验,何斌斌申请派出全院最重的救护车,指挥全员穿上水鞋,小心地驶入几乎看不清路的暴雨中。即将抵达目标医院时,开头提到的意外发生了,好在他事先要求做好各种应急措施,最终安全护送患者转院完成手术。
过去十余年间,除了惊险的紧急转运,何斌斌还参加了汶川地震、伊春空难、广州亚运会、广州马拉松、海上联合保障、直升机航空救援等重大突发事件和大型活动的现场医疗保障与紧急医学救援,并获评省卫生健康委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南粤好护士等荣誉称号。
因为经验丰富,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他又成为最早一批“摆渡人”。
当年1月20日,腊月二十六,何斌斌接完一通电话,立刻取消了回家过年的计划,留守负责省医负压救护车转运工作,在新冠病毒仍相当神秘的时候,成为离病毒最近的一批人。
转运工作不仅危险,还是一件十足的苦差事。一开始,救护车司机习惯了争分夺秒,油门刹车换着踩,医护人员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脸上绑着N95口罩和面屏,不一会就晕车了。“吐了也只能咽回去。”何斌斌回忆,厚重的防护服让他在寒冬腊月汗如雨下,但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只能忍耐到任务结束。
没想到,刚适应了负压救护车转运工作,新的任务又来了。
2月1号凌晨2点,刚转运完患者的何斌斌接到电话,要求他赶往机场。他早已习惯了突然降临的紧急任务,没有多问,连夜准备物资清单便出发了。登上飞机才知道,他需要前往泰国普吉岛,接回滞留当地的武汉同胞。
飞行过程中,一夜未眠的何斌斌本想休息一会,脑海里却不停地闪过接下来的任务——明确机舱分区、确认所有人员做好防护和消毒、沟通旅客登机程序等。他索性在心中把执行计划模拟一遍,思考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和应对方法。
果然,飞机落地后,原先计划的登机方式有变,他迅速调整方案,跟其他医务人员到候机大厅用广播介绍注意事项。
泰国当地气温超过30摄氏度,裹在厚厚的防护服里,人仿佛进了蒸锅,等乘客全部登机后,何斌斌浑身湿透,汗水从后脖子流进防水鞋里。而落地武汉机场时已是夜晚,当地气温接近零度,湿透的衣服让凉意直往骨头里钻,他又感觉跌进了冰窖。但这些不适感都没有让他心生退意。回到广州换上干爽的衣服后,他又满怀信心投入到下一场战斗。
三年间,从负压车上的“摆渡人”,到测核酸、接种疫苗的“大白”;从踏上援港医疗队的大巴车,到进驻方舱医院;从远赴海外接运滞留同胞,到坚守急诊科迎战感染高峰,他参与了抗疫的全过程。
▲正在照护病患的何斌斌
“曾有人问我最理想的职业是什么,我当时的回答是加入国家应急医疗队。”何斌斌说。如果那时的向往来源于一位青年的满腔热血,那么如今作为医护人员奔赴同一片战场,他渴望用专业力量迸发更多光和热。
做专业的护理人
多年战斗经验让何斌斌深知,一线工作不仅需要勇气和担当,更重要的是专业技能。
2009年,经过全省选拔,何斌斌入选粤港联合专科护士培养项目,是唯一一批赴港进行急诊专科护理学习的护士之一。这场为期一年的学习之旅,让他深入了解并掌握香港急诊护理专科的经验做法,也转变了成长思路。
“香港的护士对患者的基本情况有自主判断,所有操作都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何斌斌说,这让他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综合判断能力,对治疗方案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成长迅速。
回到广州后,在广东省护理学会急诊护理专业委员会的带领下,何斌斌等人结合实际,开设了省内首个自主专科护士培训项目——急诊专科护士培训,通过个案护理和成组计划的方式,重点训练护士的专科思维能力,检验专科知识技能,也同步考核发现和分析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自2011年项目开展至今,已经有600余人接受培训,打开新的视角。
在省医急诊科,作为护士长,何斌斌也在实践中鼓励团队积极思考。
“很多患者无法清晰准确的描述主要症状,让关键信息埋没在细节里,这时就需要护士进行针对性提问,尽快摸清病情轻重,引导患者进入下一个诊疗环节。”何斌斌说,他会要求所有急诊科护士在系统上记录患者主诉,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学会捕捉可疑信息,不断积累经验。
不久前,60多岁的王伯突然感觉头晕乏力,赶到急诊科后,却说不清具体哪里不适。值班护士见状,顺着疑似疾病的相关表现开始提问:能否自己站稳、能否看清东西,等等,几个问题下来,她感觉不妙,向何斌斌发起求助。
何斌斌赶到现场,又补充了几个问题,认为王伯有急性脑卒中的早期表现,当即联系医生,纳入绿色通道。检查验证了他的怀疑。及时溶栓后,不久王伯便康复出院了。
在忙碌的急诊科,耐心引导每位患者说出真实感受并不容易,但何斌斌从自己做起,既做领头羊——遇到突发任务第一个冲上前线,也是团队的坚强后盾、万能的候补队员——随时准备处理各种突发情况,让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而每一次准确识别出危险,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救治时间,也让团队更加明白多问一句、多走一步的重要性。
“急诊科充满未知的挑战,但我相信,努力了就有努力的结果。”何斌斌笑着说,他也时常感觉到人类的渺小、现代医学的有限,但无论遇到多么意料之外的难题,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他依然会选择每一次都全力以赴。
欢迎订阅2023年《人之初》杂志
▼▼▼
记者 | 陈湘婷
编辑 | 程橙 苏海宁 责编 | 张秀丽
来源|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