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马克思主义学院:强化“农”字特色,建设教学研究型学院
双管高射炮、装甲输送车、歼-8战斗机……一件件武器装备,讲述着中国国防力量的发展故事。新学年伊始,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新生上了特别的“开学第一课”,100多名新生走进广州市国防教育中心,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激发爱国情、强国志。
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华农马克思主义学院从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到毕业典礼,全过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马”“讲马”“信马”“用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人才。
近日,华农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广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丰清表示,以此为新起点,学院将瞄准更高水平的、更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方向,强化“农”字特色,把学院打造成为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高地和思想智库,努力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型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丰清。
立德树人:
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多力量大,但人多负担也大,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时,华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何艳玲将理论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相结合,把“问题链”贯穿其中。师生在互动交流中“双向奔赴”,一起成为课堂的建设者、创造者。
长期以来,思政课容易给人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但何艳玲的课程,有新的“打开方式”:每个学期的第一堂课,带领同学们先把教材的整体逻辑和思想体系梳理清楚,让书本内容化简变“薄”,再通过精心设计让每章教学内容充实增厚焕活;在课堂中融入华为“遥遥领先”出圈、“逃出大英博物馆”等热点话题与素材,将“历史感”和“现实感”有机融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每堂课预留10分钟,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时政研讨……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何艳玲在上课。
这样的思政课,深受学生喜爱。华农学生梁衍瑞说,何艳玲老师的课程将宏大而抽象的理论生动表达,干货满满。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当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对新生进行爱校荣校教育。
在张丰清看来,思政课的魅力来自理论魅力。教师首先要“充好电”,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吃透”理论的基础上,一定要关注、学习青年人的表达方式、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传授知识。因此,华农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不断修炼内功,提升自己,同时创新表达,提升课堂魅力。“我们一直鼓励资深教师和年轻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一起提升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张丰清说。
除了读原著,华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也在行走调研中“充电”,赴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等地开展思政研修活动,将学到的鲜活事例和方式方法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
在打造“思政金课”中,华农马克思主义学院收获丰硕的教学成果。学院现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已建成全国性共享慕课;近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学院教师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1人次、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基础”课优秀公开课展示特等奖1项、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二三等奖多项。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每年注重抓住“开学第一课”的关键课程,激励引领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
同时,华农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为课程思政发挥保障作用和支撑作用,助力提升学校全体教师“思政育人”能力。
对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张丰清有着自己的理解:如果把学生比作成长中的苗子,把老师比作园丁,思政课教师主要负责让苗子“长得正”,这是思政课程;而专业课教师主要负责让苗子“长得快”,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和干预苗子是否“长得正”,这就是课程思政。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创演绎《初心不忘》等红色节目,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突出“农”字:
走科研特色发展之路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华农以打造“教学名师型”人才队伍为抓手,提升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近年来,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华农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大力度“招兵买马”,不断壮大师资力量,现有教职工105人。
青年教师如何站稳讲台?华农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置9个教研室,让青年教师和前辈集体备课、集体教研,实现能力提升;同时,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参赛与其他教师同台竞技,博采众长,实现脱胎换骨的成长。
华农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征2020年加入学院,2021年便斩获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今年获广东省第六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同时,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课题。
“刚走上教学岗位,前辈们就给了我细致的指导,让我颇受启发。”李征说,前辈的言传身教传帮带,让他更快站好讲台讲好课。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李征在上课。
在内培外引中,华农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深厚、真正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责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锻造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了学院实现整体性跃升。
——学科建设稳步推进。2022年华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软科中国大学最好学科中排名136名,比2021年提高了6个名次。
——人才培养再上台阶。2022年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2022年成功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并于2023年开始招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科研水平逐年提升。建强用好广州市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研究重点基地等4个科研平台;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各类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教育部课题5项、其它省部级课题63项。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楼外景。
“在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中,我们突出华农特色,突出‘农’字、面向基层,走科研特色发展之路。”张丰清介绍,华农马克思主义学院找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结合农业大学的特点,凝练研究方向,强化“农”字特色,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农村党建、乡村文化建设等特色学科和特色方向建设,提升学科建设服务社会的能力。
为此,华农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农村党建研究中心并组建了26人的科研团队,组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农村实践”“农村党建与社会治理”等8个学科团队。
华农马克思主义学院主持了基层及农村党建相关科研项目、主办了首届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承办了多地多单位党建业务培训工作,用理论的力量、实践的探索,为党的理论创新工作、农村党建研究、乡村振兴贡献智慧,有力支撑农业强国建设。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注重以研促教,召开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水平和教学水平。
“我们将紧抓入选广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重要机遇,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学院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张丰清说,华农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为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而努力奋斗。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
打造“三个一流”
高质量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以《厚植文化自信 谱写青春华章》为题,为新生开讲2023年秋季学期“思政第一课”。
“我们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华农学子如何在文化自信自强中彰显使命担当?”新学年伊始,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以《厚植文化自信 谱写青春华章》为题,为新生开讲2023年秋季学期“思政第一课”。
2015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建立并坚持推动实施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上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高校党委书记,也是“思政教师”。
本次华农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广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华农将如何统筹推进,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强建优?
李凤亮表示,学校将切实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责任,以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突出重点,抓牢关键,强化特色,努力打造“三个一流”,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
一方面,以学科建设为引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打造成一流学科。加强学科—平台—团队—项目—成果“五位一体”建设,突出“农”字特色,推动交叉融合,优化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体系与建设方向,打造具有丰富华农元素、鲜明华农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另一方面,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把思政课打造成一流课程。以广东省“八个相统一”高校思政课建设示范点建设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育人水平;设立思政课专项研究课题,遴选培育一批“八个相统一”示范课,建设推广一批“解惑式”“引领式”思政课优秀案例,让思政课富有“青年味”,成为“能解渴”“合口味”的金课。
最后,以党的建设为统领,协同合力来推进,把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成一流阵地。强化党的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纳入学校中心工作,一体谋划,统筹推进。强化多元协同,发挥学校作为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省级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高校的优势,构建协同育人大格局,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
【文字】南方+记者 马立敏
【拍摄】南方+记者 梁钜聪
【剪辑】南方+记者 金镝
【统筹】李秀婷 李细华
编者按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近期,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首批10所广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单。在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下,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探访广东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系列报道,走进这10所广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求解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秘诀”。敬请关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