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10月21日下午,广州东山口柏园内传来悠扬抒情的歌声,由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民国时期“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下称“史语所”)旧址修复一周年纪念活动正在进行。
1928年7月,“史语所”创立于中山大学内,10月在柏园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国立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等现代人文学科的研究机构,聚集了傅斯年、顾颉刚、杨振声、陈寅恪、赵元任等一批享誉世界的学者,在殷墟考古发掘、古文字、民俗学、方言调查、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领域取得辉煌成绩,奠定了中国现代新学术发展的起点,并在此创办出版了第一本官办历史学、考古学和语言学学术期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参观柏园前,一场学术汇报会及绘画展示活动在省民主大楼无党派界别联络工作室举办。现场发布了关于广州“史语所”在敦煌学研究贡献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史语所”在广州时,首次着手制订敦煌材料的系统计划,并组织出版最重要的论著;敦煌研究学者“云集”于广州“史语所”,柏园成为敦煌材料古籍系统整理计划的发起地;史语所《集刊》成为敦煌研究成果发表的重要媒介。
文献资料显示,“史语所”在柏园办公期间,敦煌组的建立、研究员的聘用、海外敦煌材料的收集等工作已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中国历史上首次敦煌材料系统收集整理的前期工作开始启动。
走进柏园,拱券门廊、西式栏杆等特色构件经过修复重现眼前。目前,柏园二楼为《此虽旧域 其命维新——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主题展览,从“无中生有的志业——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动手动脚找东西——历史语言研究所初创时期的研究工作”“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柏园)的保护利用”三个部分入手,介绍“史语所”的发展和主要研究成果。
柏园一楼为“柏园粤书吧”,省立中山图书馆选取了与“史语所”人物相关的著作和文物考古类主题图书等上千册图书,方便观众和读者了解“史语所”承载的学脉源流。
“开放一年来,‘史语所’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文化地标,为越秀东山口片区提供了一个高品质的文化空间,让更多人了解到‘史语所’的故事。”省政协委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说。
曹劲表示,未来柏园将举办更多学术沙龙、音乐普及等活动,使其成为一个新的学术高地,“我们会持续将研究成果更新到展览当中。围墙和东平房修缮完成后,将为观众提供更多优质服务。”
南方+记者 余嘉敏
通讯员 郭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