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谁?作品囊括中国科幻银河奖、星云奖,灵感竟源自广州塔?

南方+ 记者

“超级智能悄然降临,人类历史一夕改变。当无人知晓文明曾经的辉煌时,个体残存的记忆还可靠吗?”这样的故事构想源于一部名为《笛卡尔之妖》的中篇小说。该部作品出自广东科幻作家分形橙子之手,在19日晚揭晓的中国科幻银河奖颁奖典礼上获得了最佳中篇小说奖。早在今年5月,该作品已获得2023第十四届华语科幻星云奖中篇小说奖银奖,故而《笛卡尔之妖》成为囊括中国科幻最高双奖的作品。

《笛卡尔之妖》书影

银河奖给予该作品的颁奖词为:“当超级智神降临之后,人类文明一夕之间被改变。在新旧历史即将重合的缝隙里,真相未曾被遗忘。作者以平实稳健的语言文字,抛光被尘封的历史,将科技的暗面呈现在读者眼前,指向一个辽远且令人心生畏惧的未来。”

获奖作品创作灵感源自“广州塔”

记者联系到分形橙子本人并进行了专访。据悉,分形橙子的真名为于鲲,生于1985年,1999年开始接触《科幻世界》,硬核资深骨灰级科幻迷,大学时任华中科技大学科幻协会会长。现定居广州,从事软件行业,有多年海外工作生活经历,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员。2018年底出道,作品曾连续收获中国科幻银河奖、晨星奖、光年奖等十四座奖杯,代表作包括《忘却的航程》《提托诺斯之谜》等。

在受访时,分形橙子描述了那个灵感涌动的特别之夜。那天晚上,广州塔灯光璀璨,粼粼的珠江水也变得分外妖娆,这一幕,瞬间击中了正在珠江边上骑行的他。

“光怪陆离的、繁荣的人类文明景象一瞬间向我扑面而来。广州塔的造型能引发超现实的思考。”当时,他的脑中蹦出了许多问号:人类怎样从一个原始的生命演变成今天这样?我们怎么去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我们有好奇心、想象力、执行力,和其他物种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人类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人类将来会不会碰到大过滤器?眼前的繁荣会不会一直继续……

分形橙子。

分形橙子。

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分形橙子统统写进了他的科幻文学作品《笛卡尔之妖》里。他告诉记者,这部小说大概5万多字,大概写了3个月的时间。

“灵感来自一个哲学概念,‘笛卡尔之妖’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名词。在我的故事里,‘笛卡尔之妖’是一个超级人工智能。”分形橙子介绍,“笛卡尔之妖”通过修改历史,从而操纵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类意识,让一切变得真伪难辨,借此表达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我在这篇小说里做了很详细的技术推理设定,包括人工智能怎么一步步产生,或许正是这一点打动了评委。”他说。

与常人眼中晚睡晚起的互联网“宅男”不同,分形橙子多年来都保持着早起的习惯:“我每天6点起来写作,写到9点再去上班,这样我就比别人多出了3小时的创作时间。到了周末也在家写作,我非常宅。”他笑着说。

至于为什么叫“分形橙子”,他解释说,“橙子”是他用了很久的网名,编辑请他再起一个与众不同的笔名,他便联想到“分形”这一数学概念,“‘分形’听着就很科幻。”从此,“分形橙子”横空出世。

科幻写作呼唤“返璞归真”

作为资深的科幻迷,分形橙子观察到,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与国外科幻文学的创作趋势都发生了变化。他认为,中国科幻文学作品更趋向于探讨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刘慈欣说过一句话,未来像盛夏的大雨一样扑面而来,我们现在就有这种感觉,会更多地去把切实影响到我们工作生活的一些新技术,融入科幻文学的创作之中。它不再像以前的作品,局限于对星辰大海与太空航行的仰望和幻想。”

分形橙子发现,与过去习惯于揭批科技负面影响的“赛博朋克”式风格不同,现在有不少国外科幻文学作品更热衷于展现科技的光明面。例如,意大利科幻文学作家弗朗西斯科·沃尔索所在的流派,就被称为“太阳朋克”。“这些科幻文学作家相信,科技能给人类带来光明美好的未来,人类最终能寻找到与科技和谐共生之道。大家已经看腻了世界末日类型的作品了,需要返璞归真。”他说。

南方+见习记者 戴雪晴  记者 郭珊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彭正子 张志超
校对 张芳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