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得“全国重点”头衔,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底气何来?

广东教育头条
+订阅

01:47

摘得“全国重点”头衔,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底气何来?

“开闭幕式上,良渚、诗词、丹桂等文化元素频频出现,上演了一幕幕‘中国式浪漫’,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彰显文化自信。”在一堂思政课上,华南师范大学(下称“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永刚结合不久前举办的杭州亚运会,向学生讲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知识点。

在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不少教师像张永刚一样,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通过“理论+叙事”的方式,将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娓娓道来。

不久前,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广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这是继2019年获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后,该学院取得的又一项荣誉。先后入选全国、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底气何来?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底气源自实力。”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关锋介绍,历经多年发展,学院成为全国首批21家获博士授予权单位之一,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部级平台基地、重大项目、重要人文社科奖励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果方面,居于全国前列。

01

把讲道理和讲故事有机结合

“讲课思路清晰、层层递进”“课程内容紧贴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启发性”“在课上学到许多知识,树立起正确的家国史观”……每次上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苏泽宇都会收到不少学生的“好评”。

从2019年开始,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公共必修课。

如何上好这门课?作为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苏泽宇和同事们想了不少办法。

教研室坚持‘内容为王’的研究性教学理念,注重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学习和研讨,让教师练好‘内功’。”苏泽宇介绍,每学期也会定期举行集体备课会,教师们共同讨论,优化教学方案。

为了讲明白理论,上课时,苏泽宇会针对性地补充国内外发生的社会热点、焦点等时政问题,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解读相关实证案例,力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与时政相呼应。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关锋。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关锋。 

“我们通过常态化培训、集体备课等方式,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关锋说,学院还推动教学改革,探索线下课堂和线上平台有机融合,推行“理在事中”的讲授方式,倡导问题化教学,把讲道理和讲故事、摆事例、说事实有机结合起来,提升育人效果。

02

理论研究阐释坚持“两条腿走路”

近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名单。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共获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青年项目2项。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作为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者、传播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做好理论的研究阐释,同样责无旁贷。”在关锋看来,教学、科研密不可分,教学难题可以变成科研课题,科研成果反过来又能助推教学改革。

举办“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研讨会。

举办“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研讨会。

如何打造理论研究宣传品牌?关锋介绍,学院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始终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体系化研究,出版学术著作,发表研究成果,打造研究品牌;另一方面,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通俗化、大众化的阐释和传播,借助报刊杂志、互联网平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学院一批青年教师从学校小课堂登上社会大讲堂,把党的声音传播得更广更远。张永刚就是代表之一。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他融合教室投屏、手机小屏与电视大屏“三屏”优势,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做到“时时可育人、处处皆课堂”。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永刚。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永刚。 

03

“传帮带”提升青年教师综合能力

在茂名高州市,以实事、实例、实物为载体,结合当地巾帼英雄冼太夫人历史,开展红色文化宣讲;走进江门开平市,派发问卷、进行访谈,为侨乡红色文化保育和资源整合建言献策……今年暑假,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多支学生队伍,前往茂名、潮州、清远等地,开展社会实践与调研,在社会大课堂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铸魂育人的坚强阵地。关锋介绍,学院推进教学模式融合性改革,突出第一和第二课堂良性互动,开展暑期“三下乡”、农村志愿服务等活动,并组建“华师本硕博学生理论宣讲团”,培养具有良好理论素养、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及业务能力的专门人才。

承办广东省高等学校2023年春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备课会。  

承办广东省高等学校2023年春季学期“形势与政策”课备课会。  

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保障。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把好人才“引进关”,在引进青年教师时,看重综合能力,教学科研不能偏颇。同时,开展“传帮带”,让资深教师、名师作为合作导师,帮助青年教师成才。

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王恩科为学生讲授“思政第一课”。  

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王恩科为学生讲授“思政第一课”。  

“年轻教师经常聚在一起,集体备课、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国胜说,在这样的氛围中,年轻教师成长特别快。如今,胡国胜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副院长,做好“传帮带”的接力棒也交到了他手上。

经过多年发展,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取得一系列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和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学科,连续4年上海软科最好学科排名保持在前5%;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均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多个省部级研究基地。

学院教工党员前往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开展党日活动。 

学院教工党员前往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开展党日活动。 

“学院位于广东,又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在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关锋介绍,接下来,学院将从培养高水平理论人才、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团队、产出高水平教学科研宣传成果、推动社会服务品牌化和精品化等方面下功夫,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成“第一学院”。

华师党委书记王斌伟:

打造华南领先、国内一流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学习研究、宣传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华师党委书记王斌伟说,学校将以入选首批广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契机,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着力打造华南领先、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斌伟表示,学校坚持党的领导,“高站位”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个“第一学院”。具体来说,学校将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统筹全校力量推进各项建设任务落实落细落地。

围绕“高标准”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第一学科”的目标,学校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将其列为“双一流”建设学科“保冲争”计划重点支持对象,加大人才队伍配备、教师评价激励、专业课程改革、重大成果培育等方面支持力度,在发展规划、政策经费、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学科发展需求。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斌伟为学生讲授“思政第一课”。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斌伟为学生讲授“思政第一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王斌伟介绍,学校将坚持协同育人,“高质量”建优思政课这个“第一课程”。学校将构建“党建引领+一体两翼三驱动”的思政课模式,党委书记、校长带头为学生上“思政第一课”。同时,推进课程和师资协调发展,实施科研、创新、技术驱动,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凝聚育人最大合力。

此外,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广东省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等平台,组织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学习、研讨,为全国和全省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贡献力量。

【文字】南方+记者 汪祥波 通讯员 王伍

【拍摄】南方+记者 张冠军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

【统筹】李秀婷  李细华

编者按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近期,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首批10所广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名单。即日起,在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下,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探访广东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系列报道,走进这10所广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求解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秘诀”。敬请关注!

编辑 冯颖妍 周煦钊
校对 曹柏英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