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教育家③|陶行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教育莞家
+订阅

【编者按】

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教育家的时代,也是一个能够产生教育家的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的老师们既生逢其时,又重任在肩。

10月19日中午,2023年度东莞教育系统“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主题视频第九期(总第二十三期)上线南方+。本期视频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 争当时代‘大先生’”主题,讲述“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人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进一步呈现陶行知先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的教育家精神气韵,南方+二次梳理视频及其教育观,进行逐一呈现,探寻陶行知将个人命运与祖国相连,“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燃尽一生的赤子之忱。

08:18

走近教育家③|陶行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抗战爆发后,陶行知看到因战争失去父母或家庭的一些难童具有绘画、音乐的天赋,却因战乱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觉得十分可惜,经过多方努力,1939年7月25日,在重庆附近的凤凰山古圣寺创办了一所难童学校――育才学校。

创办学校的初衷“在于培养人才之幼苗,使得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而且能够发展”。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儿童的兴趣和爱好特长,学校在普及基本知识的同时,分为音乐、舞蹈、绘画、戏剧、文学、自然、社会七个组,精心培养人才幼苗。

陶行知认为:为人师者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作风。因而,陶行知十分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为大家熟悉的“四块糖果”的故事,也发生在这一时期。

陶行知非常重视儿童和儿童的教育,他的“创造的儿童教育”主张,强调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人权,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巴、时间和空间。他从心灵深处关心儿童、爱护学生,用真诚平和的态度亲近学生,这一“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不仅让陶行知赢得学生的尊重爱戴,也成为后世教育的宝贵财富,绵延至今,影响一代又一代教育人。

【统筹】王慧

【采写】黄婷

【视频】孙俊杰 李玲

【海报】袁永平

编辑 李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