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广东丨汕头的经济特区梦,从这里开始

汕头政务发布
+订阅

广东,得风气之先,中国最早建立的四大经济特区,广东就占了三个。

当我们回望40多年经济特区发展的壮阔画卷,谁能想到,其中一个特区,竟是在1.6平方千米的沙丘滩涂上崛起。

——那就是汕头经济特区。

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汕头市在市郊的龙湖村西北侧划出1.6平方千米的区域创办经济特区。彼时,龙湖村虽已建村70年,但因位于入海口,土质极差,仍是荒滩沙丘一片。

汕头经济特区就在龙湖村这片荒滩沙丘起步。

1991年,汕头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同年组建成立龙湖区。

汕头经济特区开发前的龙湖

今日龙湖区

龙湖区,因境内龙湖沟而得名,位于汕头市东北部、韩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西邻揭阳,东南濒临南海,境内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入海。

龙湖区自成立以来,历经四次区划调整,辖区面积不断扩大,至2020年底,区域面积增至127.69平方千米。龙湖的面貌也从荒滩沙丘,发展成为繁荣开放的现代化海滨城区,为激情澎湃的“特区故事”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希望之星在龙湖升腾

在龙湖区委、区政府大楼前中央广场,矗立着汕头经济特区的标志性建筑《升腾》——希望之星,格外耀眼。

两个半圆铜球之间,三颗星辰仿佛冉冉上升、直至苍穹,在阳光下傲然挺立、熠熠生辉,寄寓了当时人们对汕头经济特区繁荣发展的美好祈盼与希望。

龙湖区委、区政府大楼前中央广场——汕头经济特区标志雕塑《升腾》

作为汕头经济特区的发祥地,近年来,龙湖区重点打造以现代输配电、生物医药、高端电子信息、现代机械装备为主导,以化工塑料、纺织服装、食品饮料为特色的“四主三特”产业体系,上市企业达11家。

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600.3亿元,位居全市第一。

龙湖科创中心、潮创智谷、潮人创客、五维创意园、汕头工业设计城等双创平台,让龙湖成为创业者竞相逐梦的热土。苏宁广场、华润万象城、群光广场等十几家大型商业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经过40余年的发展,龙湖从昔日龙湖村旁的荒滩沙丘,蝶变为汕头市中心城区、核心商圈。如今在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交通网的支撑下,龙湖已成为潮汕地区一小时生活圈核心区域。

苏宁广场

颜值与内涵并存

龙湖,虽是新城区,散发着经济特区的繁华魅力,但也留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宋朝时期,今龙湖辖区外砂、鸥汀一带已出现村落,清代形成的古村落占全区现存自然村落过半数。如今走进龙湖区,可以看见,许多历史悠久、充满潮汕特色的古村落依然保存完好。其中,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的鸥汀背寨,是韩江下游四大古名寨之一。

近年,龙湖因势而谋育新机,在保留传统村落风貌的同时,也进行富有创意地开发,建成了十一合村、旦家园、周厝塭等具有艺术特色的村落。海滨美景与富饶美丽的新农村在龙湖交织相融。

十一合村

走进古村内,罕见的“塔上塔”建筑腾辉塔、兴学育才的蓬沙书院、名贤甲第许氏宗祠、礼佛圣地证果寺等古建筑风韵依旧。它们穿越时光隧道,闪烁着人文之光。

蓬沙书院

国家级非遗项目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省级非遗项目外砂织席技艺、潮汕橄榄菜制作技艺等2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龙湖争奇斗艳,展现着龙湖文化的精髓。

大衙红色渡口、添盛大夫第、如龙革命树等革命遗址,让红色基因在这里赓续传承。

位于汕头内海湾出海口的妈屿岛,是汕头开埠的见证地。岛上一岛两庙的妈祖宫、潮海关、海滨浴场、观海亭等古迹新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穿岛而过的汕头海湾大桥,把妈屿与陆地紧紧相连,构成了汕头一处集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景点。

海湾大桥从妈屿岛凌空而过

从妈屿岛眺望,对岸新区建设腾飞,高楼林立。

无论是改革先行中的拼搏奋斗,还是古迹新景的文化传承,又或是创新创业中再出发的魄力与勇气,龙湖依然在前行,为汕头打造活力特区贡献着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