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少强:我是岳山第一批造林员丨岳山造林口述史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20世纪70年代,肇庆市怀集县发动全县干部群众开展岳山造林大会战,2.5万余名青年民兵和公社社员从全县各地出发、集结岳山,创造了将荒山残林变成了万亩林海人间奇迹。  

当年的岳山造林人,大多是20岁左右的青年。他们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吃不饱、穿不暖和山高、石多、土硬的艰苦条件下,以“任务不完成,誓不下岳山”的决心意志,凭着钢筋铁骨一双手凿硬土、破巨石,舍身忘我投入植树造林大会战中去,打赢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岳山造林攻坚战。  

如今,他们都已过花甲之年。当年艰苦卓绝的造林场景再次清晰在他们脑海浮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他们至今难以忘怀。看着如今的岳山林海,他们充满壮志已酬的欣慰与感怀。


02:39

(岳山造林口述史——盘少强,时长共2分39秒)

岳山造林口述史——盘少强

万人造林的身影中有个高中还没毕业的少年,他叫盘少强。

1974年,怀集县委发出岳山造林的号召,凤岗公社积极响应,动员青壮年参与,盘少强想着自己年轻力壮,于是投身参与岳山造林大会战㙩壕工作。自此,他成为一名公社青年民兵,也成为第一批“造林员”。

盘少强回忆,出发那天公社民兵们统一坐的解放车,在山路上晃悠了几个小时,差不多天黑才到达林场,“一下车那里什么都没有,连睡觉的房子都没有,大家铺了一些草席将就了一晚。”

山里物资匮乏、条件艰苦,指挥部的办公室是用荒废牛栏改的,造林员睡觉的地方是临时搭的简易人字棚,三个月里大家只吃过两餐猪肉,有一餐还是过节时翻山越岭去冷坑镇,凑钱买的。

虽然一穷二白,但大家干起活来从不含糊。按照林头的规格和数量、种类,每人每日要完成八尺㙩壕。盘少强介绍,这八尺㙩壕是有规格的,一尺半宽、一尺深,再补上面的肥料,翻起来再补上肥沃的泥土才算完成任务,每天都是这样,大家都在尽心尽力做,他也不会偷懒,做了十多天逐渐适应了。

盘少强

山上干活的时间是统一的,六点天亮就出发,干活的时候没什么休息时间。盘少强笑着说:“那时候哪里队离指挥部近,能第一时间听到休息的通知,就能多歇会儿,离得远就得等连长走过来通知,就没什么休息时间了。”

民兵就在那挖㙩壕,连长就负责现场指挥管理纪律,保证工作质量。连长的责任心很强,对大家也很好,白天干活太累了,早上起不来,都是连长过来叫起床,有些人在工作上有一些意见不合,他也能很好地处理。

最后,盘少强的队伍撤离时,统一收到一个油帽纪念品,上面写着“岳山大会战”这几个字。“每个人发一顶帽子,那个帽子很宝贵的,要花几块钱才能买到。领完帽子大家就拿着行李上车了,心里都想着能快点回家,我们参加造林的时候就是这么简单。”盘少强说。

经过岳山造林,盘少强锻炼出坚毅的品格,懂得家人干活很辛苦,学会做人要与人为善,做事就不能怕辛苦,也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整理】王焌鑫

【统筹】吴帆 刘亮

【策划】马喜生

编辑 唐锦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