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方:齐心协力工作通过验收丨岳山造林口述史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20世纪70年代,肇庆市怀集县发动全县干部群众开展岳山造林大会战,2.5万余名青年民兵和公社社员从全县各地出发、集结岳山,创造了将荒山残林变成了万亩林海人间奇迹。  

当年的岳山造林人,大多是20岁左右的青年。他们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吃不饱、穿不暖和山高、石多、土硬的艰苦条件下,以“任务不完成,誓不下岳山”的决心意志,凭着钢筋铁骨一双手凿硬土、破巨石,舍身忘我投入植树造林大会战中去,打赢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岳山造林攻坚战。  

如今,他们都已过花甲之年。当年艰苦卓绝的造林场景再次清晰在他们脑海浮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他们至今难以忘怀。看着如今的岳山林海,他们充满壮志已酬的欣慰与感怀。


02:35

(岳山造林口述史——张如方,时长共2分35秒)

岳山造林口述史——张如方

张如方时任岳山造林大会战指挥部安全保卫组组员。他回忆说,指挥部里开设了几个小组,分别有生产组、宣传组、后勤组、保卫组。

张如方在保卫组,负责治安工作。“当时有20多个公社参加,分布到各个山头,大家都是年轻人,难免出现矛盾,我就需要处理治安问题。”但让张如方欣喜的是,大会战时,这些青年之间基本没有发生过纠纷、打架、失窃等治安事件。这说明当时的民兵思想觉悟非常高,守纪律、听指挥,全力保障顺利完成任务。

在他印象中,当时生产条件非常艰苦,自己带来的粮食不足,经常要临时搭个地方烧水、做饭、休息。张如方说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家也不搞形式,控质控量,达到效果,让树木真正能活。

张如方

他讲了三个人物身上令人难忘的故事。

第一位是总指挥陆文。他负责检查民兵们挖树坑的“质量”。“因为树坑有规定长度、宽度、深度,他就拿一根竹篙,在上面画好红线,放进坑里看标不标准。”张如方说,结果,第一次检查,没有一个坑标准,然后马上叫民兵们重做。大家都以为这样不行,要重新分工。谁知道陆文悄悄告诉他,其实他的“尺”多了五厘米,实际大家的坑都是标准的。领导用自己“不标准”的“尺子”,就是为了让大家挖深点,保证种下的树能存活。

第二位是林兴威,负责防火安全。岳山造林大会战要求先把原来的草、树砍掉焚烧。林兴威的工作就是防止引起火灾。按照规定,焚烧现场要设置防火线,大概是3米。林兴威也有条竹篙,用来度量距离。实际上,差0.1米、0.2米也可以。但是林兴威很“执着”,要求一分不差。谁的防火线距离不准确,他都要求对方马上返工,直至一分不差。“他还是一个不怕吃苦,永远最后吃饭的人,这种认真工作、忘我奉献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张如方说。

第三位是林峰仲,负责宣传工作。因为他擅长画画,所以利用速写描绘岳山造林大会战的场面。上山之后,他一个山头接一个山头地翻越,把现场真实情况记录下来。其中画了一段路,那时民兵在修路,开路之后才能种树,当时还有拖拉机、火车开上去,便于大会战运输工作。后来很多人不懂,认为道路还没修好不应通车,质疑画家的作品“不诚实”。张如方记得,林画家说“一边修路一边通车很正常,不是修得平平整整才能通车”。“林峰仲给我的感受是做事很用心,思想觉悟很高。”张如方说。

“有了大家齐心协力地工作,最后,总指挥带头严格验收,终于获得合格通过。”张如方感慨,造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岳山造林的效果非常好,其经验很值得总结和推广。

【整理】卢舒曼

【统筹】吴帆 刘亮

【策划】马喜生

编辑 唐锦洪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