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祥:用文字“定格”岳山青年的荣光|岳山造林口述史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20世纪70年代,肇庆市怀集县发动全县干部群众开展岳山造林大会战,2.5万余名青年民兵和公社社员从全县各地出发、集结岳山,创造了将荒山残林变成了万亩林海人间奇迹。

当年的岳山造林人,大多是20岁左右的青年。他们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吃不饱、穿不暖和山高、石多、土硬的艰苦条件下,以“任务不完成,誓不下岳山”的决心意志,凭着钢筋铁骨一双手凿硬土、破巨石,舍身忘我投入植树造林大会战中去,打赢了一场场艰苦卓绝的岳山造林攻坚战。

如今,他们都已过花甲之年。当年艰苦卓绝的造林场景再次清晰在他们脑海浮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他们至今难以忘怀。看着如今的岳山林海,他们充满壮志已酬的欣慰与感怀。


02:32

(岳山造林口述史——谢安祥,时长共2分32秒)

岳山造林口述史——谢安祥

“骨碌欲起正四点,草棚无处不灯亮,人吵划破漆黑夜,披着羽毛战山岗。”1974年至1975,怀集县发动3次“岳山万人造林大会战”,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青年民兵踌躇满志奔赴岳山,开启了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序幕。时为岳山造林大会战指挥部宣传组组员谢安祥是其中一员。

“指挥部有我的名,三年我都有参加。”谢安祥用笔战斗,以文字为武器,增强全员战斗力的同时,也用文字“定格”他们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创造了将贫瘠荒山变成万亩林海的荣光。

“白天的工作是去民兵团收集好人好事,主要是找资料员来聊一聊。各个公社都有资料员,他们不仅可以提供好人好事,还会提供一些具体数字等。除此之外,我还负责民兵㙩壕垦地多少亩等等进度统计工作。”谢安祥表示,平时走访一般都要好几个小时,一个茅棚一个茅棚地走。“最远的地方,早上吃了早餐出发,回来的时候天已黑了。”

谢安祥

根据收集来的资料,指挥部就可以编辑一份名为《岳山战报》的报纸。“《岳山战报》是用油印机印制,上面写岳山战报,下面还有个进度表,有时候还会印一些好人好事或诗歌。”谢安祥还说,油印机一张一张印,一次大约印100张左右,而当党员干部,青年民兵见到战报有他们的信息,会非常高兴。

编辑了十几期《岳山战报》后,“我发现里有好多诗歌”,为了丰富文娱生活,激励大家的战斗意志,谢安祥便把《岳山战报》里登出来的诗歌收集起来,再编辑成的《岳山战歌》。“封面的‘岳山战歌’这几个字是我写的。”他补充道。

当时为了完成既定任务,而妇女也不遑多让,“加力提速、攻坚突破”,力争早见成效,取得更多早期收获。

目睹了这一幕,谢安祥有感而发,作了“谁说妇女无用,谁说妇女只能镬边转,砸碎三从四德、铁锁链,怒斥封建黑暗牢笼,看大锤飞舞似流星,炮声雷鸣驱石飞,撇出幸福路,大道通北京,熊熊烈火,望,映红半边天”这首诗,专门讲述夜战,尤其讲述妇女积极主动,不畏困难,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分秒必争的行动,投身植树造林运动中。

“水平㙩壕环山走,距离七尺一条沟。沟深一尺宽尺半,取上表土填满沟。”如今在念当时《岳山战歌》,心头涌动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

谢安祥表示,当年岳山造林的场景在脑中闪起,觉得这种精神一个是忠诚奉献、艰苦创业、团结奋斗、久久为功的精神,改革开放的每一代艰苦创业,都需要这种精神。

【整理】唐锦洪

【统筹】吴帆 刘亮

【策划】马喜生

编辑 吴帆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