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万棵榕树进乡村:绿美中山新画卷

南方+ 记者

长者对弈、孩童嬉闹,村里枝繁叶茂的老榕树下,村民们或闲聊,或议事……中山市南朗街道濠涌村的村民们,在老榕树陪伴下走过秋冬岁长。

榕树下的故事不只发生在濠涌村——今年以来,中山开展“万棵榕树进乡村”活动,营造休闲议事场所、美化乡村自然环境、承载乡情乡愁,仅濠涌村就种下了500多棵榕树苗。伴随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热潮,榕树下的人情味与烟火气,成为中山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风景。

榕树阴中一苇横,鹧鸪声里数峰青。

“这些榕树能够撑起中山的蓝天。”在10月17日召开的中山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绿美中山生态建设工作会议上,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指出,要聚焦重点任务,以绿美中山生态建设为战略牵引,着力建设更加美丽中山。

见缝插绿,“万棵榕树进乡村”已经成为中山277个村(社区)的自觉行动,成为绿美中山建设的一抹亮色。

10月17日,中山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绿美中山生态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新榕+古榕:种出农村“强、美、治”

“这棵榕树独木成林,是会留下历史的。”在三乡镇塘敢村,一棵百年高山榕,荫蔽着来此休憩的村民。今年4月,到塘敢村调研时看到这一场景的郭文海,很是动容。

“我们围绕这一棵榕树,建起了一座主题公园。”三乡镇塘敢村党委书记黄振帮介绍。榕树,一种常见的桑科常绿大乔木,广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珠三角村落极为常见,中山也不例外。

在一次次下乡调研中,郭文海多次发现,村民乐于在榕树下娱乐、交谈、举办村内各类活动等。“我曾在一个村子碰到了村里的年轻人结婚,他们的宴席就摆在大榕树下。”郭文海说。

村口的大榕树,围着椅凳,供人们聚集、休憩、“讲古”……大榕树已经成为中山村落不可或缺的生活场景。

从这个意义而言,种植绿榕,不仅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造福后代的前瞻之举。

今年3月11日,中山各镇村集中开展“万棵榕树进乡村”2023年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当天的南朗街道冲口村热火朝天,郭文海与企业家、村干部、志愿者代表等一起种植榕树。郭文海强调,在这春意盎然的美好时节,要广泛动员全市上下行动起来,深入开展“万棵榕树进乡村”义务植树活动,增强全民爱绿、护绿意识,为中山大地添绿、为子孙后代造福。

一场将绿美中山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全城共同参与的品牌植树活动就此打响。

在濠涌村,今年以来已经种植了500多棵榕树;在塘敢村,村民们便自发将树下的环境改造成了“塘敢十二勇士主题公园”;在火炬开发区,600余株新种榕树和40株榕树古树一并被纳入管护,规划打造榕树公园,让其成为老百姓休闲乘凉好去处……

“这样的大榕树很美,郁郁葱葱撑起农村一片天,既能固水土,又便于老百姓乘凉、议事。实践证明‘万棵榕树进乡村’是符合农村实际、符合老百姓意愿的。”10月14日,在下乡调研过程中,郭文海和中山市镇村三级领导干部在濠涌村的大榕树下席地而坐,讨论着如何促进农村“强、美、治”。

今年5月,郭文海在黄圃镇石军村调研时指出,“万棵榕树进乡村”是推进绿美中山生态建设、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要广泛动员全市上下行动起来,通过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增强全民爱绿、护绿意识,为中山大地添绿、为子孙后代造福。他强调,榕树根系发达,是绿化之树,更是发展之树。要规划建设一批榕树公园,成为老百姓休闲乘凉和议大事、谋大发展的地方。

大到公园,小到树木,中山将“绣花功夫”用在了绿美中山生态建设全过程中,掀起了中山人植树种绿尤其是种植榕树的新风尚。

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绿美中山生态建设工作会议透露了一组数据:截至今年10月,中山全市组织开展义务植树主题活动超351场,种植绿化苗约8.6万株,营建“绿美中山林”等主题林19片;打造“万棵榕树进乡村”品牌植树专题活动超272场,种植榕树超9000株。

一木成林:推动“一时美”变“长久美”

“这是一百多年前先人给我们留下的生态树,一定要保护好、传承好,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底色。”今年7月1日,郭文海与中山市委办第一支部党员来到板芙镇里溪村参加“万棵榕树进乡村”义务植树活动,在村内一棵被村民称为“屋仔树”的160年古榕树下开展党课,庆祝党的102岁生日。

“榕树的特性是独木成林,只要有足够的空间,就能长成参天大树。”郭文海说。

一木亦能成林。中山掀起“万棵榕树进乡村”,背后是推动“一时美”变“长久美”的逻辑。一棵榕树长成后,能为一方水土创造世代共享的财富和价值。某种程度而言,种植榕树也是种下具有中山特色的文化价值——打造“榕树下的议事厅”、再现“榕树头”文化。

在沙溪镇龙瑞村村口,那里至今仍保留着百年前的一排榕树。它们过去是龙瑞村抵御风沙的屏障,如今是村民饭后攀谈、散步的一处新空间。

中山种植榕树的历史悠久,全市1200多棵名木古树以榕树为主,南区街道有年龄超500年的古榕。郁郁葱葱的榕树下,世世代代的中山人在这里安居乐业——盛夏的夜晚在榕树头搭台唱戏,数着“三六九”的农历日子在树下摆摊、赶集……榕树,已然成为中山人文历史和乡土情愫的重要符号。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今日中山的宜居生态,得益于先人对绿美的无私呵护。榕树在未来的巨大价值,需要今人从现在动手栽培。在今年提出的绿美中山建设“七大提升行动”中,“万棵榕树进乡村”被列为一项重点且是亮点工作。

“榕树根系发达,是绿化之树,更是发展之树。要规划建设一批榕树公园,成为老百姓休闲乘凉和议大事、谋大发展的地方。”郭文海说。

打好“三大攻坚战”:全民共建共享新中山

家家榕树青不凋,桃李乱开野花满。

榕树具有可观的环保作用——净化空气能力强,病害少,抗逆性强,且能独木成林、抵御台风侵袭,是适合中山水土气候条件、展示本地风貌特色的优秀绿化树种。而在当下中山开展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下称“工改”)的背景下,榕树则成为绿色发展的象征。

“‘炸弹’拆掉了,晚上睡觉都睡得安稳。”在解决了村内低效工业园的一批隐患问题后,阜沙村党委书记梁言标放下了心。过去的阜沙村集聚了一批橡胶、塑料、五金加工等锌铁棚厂房,造成了环境污染和安全生产隐患。

经过“工改”,改造片区旁的河涌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两岸的参天榕树与河涌、稻田相得益彰。

这也是中山“工改”与治水协同推进的一个基层实践。在中山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绿美中山生态建设工作会议上,郭文海强调了中山的生态文明建设与“治水”“工改”及干部队伍转作风这“三大攻坚战”的系统性关联,统筹兼顾各项工作的重要性被多次提及:“一把手们要当好‘钢琴手’,不能顾此失彼。”

过去两年,中山通过铁腕“治水”,将全市黑臭河涌数量从“央督”时期的306条减少至150余条。“治水是一场斗争,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郭文海表示,“治水”攻坚的节奏不能按部就班,必须日夜兼程,担起沉甸甸的政治责任,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

“治水”完善了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工改”则是从源头上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例如,通过强势惩处、关停排污厂企,拆除河涌沿岸的乱搭乱建设施,中山有效治理了水污染、空气污染,并腾出空间建设了河涌沿岸的人行步道、休闲公园。

“如果干部队伍不能彻底转作风、树新风,‘工改’‘治水’两场攻坚战都会是空中楼阁。”郭文海指出,中山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矛盾,就在于干部队伍转作风问题上,“各部门及镇街主要领导必须亲自抓,强攻,才能扭转这个局面。”

“治水”“工改”攻坚成为中山锤炼干部队伍的“战场”,“三大攻坚战”成为中山干部队伍推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绿美中山建设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中山的市民群众也构成了绘就绿美的一股主要力量。

“我们应该积极发动群众,让群众参与才是最可靠的。”郭文海说。

从干部转变作风到群众参与建设,从“七大提升行动”到“三大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逻辑,与中山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攻坚路线紧密交融。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山答卷,正在种下的一棵棵树木、树下祥和的生活图景中徐徐展开。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陈少宏 罗丽娟 苑世敏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编辑 卢子衡 钟城建
校对 杨远云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